五险一金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搞错了,难怪吃亏!
你有没有在找工作的时候,听到HR说:“我们公司提供‘五险一金’哦!”然后你心里默默点头,觉得听起来挺正规,但其实压根不清楚这六个字到底代表啥?别不好意思,我敢说,至少一半的上班族都说不清“五险一金”具体是哪五险、哪一金,更别提它们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保障了。
咱们就来掰开揉碎,把“五险一金”这个职场“标配”彻底讲明白。
“五险”是哪五险?别再傻傻分不清!
“五险”指的是国家强制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五种社会保险,分别是:
养老保险
简单说,就是你现在每个月交一点钱,等退休后国家按月发养老金给你。交得越久、交得越多,退休后领得就越多。这不是投资,是“强制储蓄+社会统筹”,别指望靠它发大财,但没它,晚年生活真的会很被动。医疗保险
这个最实用!平时看病、买药、住院,医保卡一刷,报销比例从50%到90%不等。医保断缴,次月就不能报销。很多人辞职后没及时续上,结果生个小病花几千块,后悔都来不及。失业保险
如果你非自愿离职(比如被裁员),并且连续缴纳满一年,可以申请失业金,每月领几百到上千不等,最长领24个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能领,白白错过这笔“缓冲金”。工伤保险
上班路上出车祸?工作中受伤?这都算工伤!费用由单位全额承担,个人不缴费。关键是,必须及时认定工伤,否则后期维权难上加难。生育保险
不只是女员工生孩子能用,男员工配偶生娃也能报销!包括产检、分娩、生育津贴等。现在好多地方已经把生育险并入医保统一管理,但保障内容一点没少。
“一金”又是什么?别小看它!
“一金”就是住房公积金。
这可不是普通的储蓄,而是“低息贷款神器”!
你和公司各按工资比例(一般是5%-12%)往你的公积金账户里存钱,这笔钱可以用来:
- 买房贷款(利率比商贷低1个点以上,省几十万利息)
- 提取还房贷、租房、装修、甚至大病救助
- 退休后一次性取出
更关键的是,公积金账户里的钱是你的,生利息,还能继承!很多人觉得“一金”可有可无,其实它是实打实的“隐形福利”。
五险一金谁来交?比例怎么算?
项目 | 个人承担 | 单位承担 | 备注 |
---|---|---|---|
养老保险 | 8% | 16% | 进入个人账户+统筹账户 |
医疗保险 | 2% | 10%左右 | 含大病保险 |
失业保险 | 3% | 7% | 非深户可能不同 |
工伤保险 | 0% | 2%-1.9% | 按行业风险浮动 |
生育保险 | 0% | 1%左右 | 已并入医保 |
住房公积金 | 5%-12% | 5%-12% | 可协商比例 |
注意:单位必须依法缴纳,不能以“转正后补”“协商不交”为由逃避责任。否则,你随时可以去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补缴+赔偿。
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 “我年轻,用不上医保,交了也白交”
→ 错!医保是“用时方恨少”,一场大病就能看出它的价值。
❌ “自由职业者就不用交五险一金”
→ 错!可以自己以灵活就业身份交养老和医保,公积金部分城市也开放了个人缴纳。
❌ “公司说工资高,五险一金不交也行”
→ 大错特错!这是违法的!高工资≠高保障,一旦出事,全靠自己扛。
建议参考:别再让“五险一金”成为你的盲区!
拿到offer时,一定要问清五险一金的缴纳基数和比例。
别只看月薪数字,要算“到手+五险一金”的总收益。
每月查社保和公积金账户。
下载“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或“公积金APP”,确认是否按时足额缴纳。
换工作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
医保、养老、公积金都能跨地区转移,别让保障“断档”。
离职时,保留好劳动合同和工资条。
万一公司没交,这些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相关法条依据(别光听我说,看法律怎么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
“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
《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这些不是建议,是法律强制规定!
“五险一金”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国家给每个劳动者的基本保障网。
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能在你生病、失业、生娃、买房、养老时,稳稳托住你的人生。
别再把它当成HR嘴里的“口头福利”,而要把它当作你工资的一部分去争取、去监督、去珍惜。
下一次,当HR说“我们有五险一金”时,你可以微笑着问一句:
“请问缴纳基数是多少?比例是多少?公积金能交12%吗?”
——那一刻,你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求职者,而是懂得保护自己的职场明白人。
懂法,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五险一金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搞错了,难怪吃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