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为啥我的通讯录突然炸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天手机突然像被“轰炸”了一样,亲戚、朋友、同事接连打来电话,语气里带着疑惑:“你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怎么有人打电话问我你的情况?”
你一头雾水,一问才知道——有人用你的手机号码联系了通讯录里的所有人,还说你欠钱不还。
这时候你才猛然想起:哦,对,我确实有笔网贷逾期了……但问题是,他们是怎么拿到我通讯录的?这合法吗?
咱们就来深挖一下这个让人又气又怕的现象:网贷逾期为什么会爆通讯录?
你以为的“隐私”,早就在借款那一刻被“授权”了
很多人借网贷的时候,都是急着用钱,点得飞快,从下载App,到实名认证,再到人脸识别、绑定银行卡,整个过程可能不到十分钟。
可你有没有注意过,在点击“同意用户协议”或“授权协议”时,那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条款里,其实藏着关键信息?
“为保障资金安全,您同意授权平台访问您的通讯录、相册、短信等权限。”
或者更隐蔽一点:“您同意平台在必要时向紧急联系人核实信息。”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一旦你逾期,这些“授权”就成了催收方的“尚方宝剑”。
重点来了:
你不是被“偷”了通讯录,而是在你不知情或未细看的情况下,主动“交出”了它,很多平台利用用户急于借款的心理,把关键条款藏在冗长的协议里,你一点“同意”,就等于签了“卖身契”。
“爆通讯录”本质是软暴力催收,目的就是施压
催收公司为什么要爆通讯录?
因为他们知道,大多数人不怕自己丢脸,但怕连累家人朋友。
当你妈接到电话说“你儿子欠钱不还,再不还就上门了”,哪怕她不懂网贷,也会立刻打电话质问你。
这种“社会性死亡”式的压力,往往比法律诉讼来得更快、更狠。
更离谱的是,有些催收人员还会:
- 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
- 给你同事群发“欠债警告”
- 甚至P图发朋友圈说你“老赖”
这些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合法催收的边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压迫和人格侮辱。
法律上,这种行为早就被明令禁止
别以为他们能为所欲为。
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和催收行为有明确红线。
先看几个关键法条: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住址、通讯录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除债务人本人及紧急联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信息,严禁恐吓、威胁、侮辱债务人或其亲友。
看到没?爆通讯录、骚扰亲友、P图造谣,全都是违法行为。
你不是没理,是他们太嚣张。
面对“爆通讯录”,你该怎么做?(建议收藏)
如果你已经遭遇或担心遭遇这种情况,记住这几点建议:
立即停止随意授权App权限
借款时,尽量选择正规持牌金融机构,不要随便给非必要App开通讯录、短信、相册权限。保留证据,随时维权
如果发现有人骚扰你亲友,立刻录音、截图、保存通话记录,这些是日后投诉或起诉的关键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
可拨打银保监会12378、互联网金融协会热线,或在国家信访局官网提交投诉,平台一旦被查实违规,轻则整改,重则停业。明确告知亲友真相,减少误会
主动跟家人朋友说明情况,避免他们被催收话术误导,也防止关系破裂。协商还款,避免事态升级
如果确实无力偿还,可尝试与平台协商分期或延期,很多平台在合规压力下,反而更愿意谈。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隐私被当成筹码。
你借的是钱,不是尊严。
那些打着“风控”“核实”旗号爆你通讯录的人,早就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你要做的,不是默默忍受,而是清醒、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
你的通讯录,不是催收的工具箱。
你的隐私,不该为逾期买单。
在这个信息裸奔的时代,保护自己,从看清每一份“同意”开始。
别再让一次急用钱,变成一场人情浩劫。
——
原创声明:本文由法律视角深度撰写,内容真实、逻辑清晰,拒绝套路,拒绝AI搬运,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