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节假日到底是什么?打工人、老板都该弄明白!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年春节、国庆这些日子,公司就必须放假?为什么有的单位调休,有的单位不调休?为什么加班费在节假日要翻倍?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法定节假日。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是指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全体公民享有休息权利的节日,在这几天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如果确需上班,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法定节假日不仅仅是“放假通知”那么简单,它背后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关于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等多个法律法规,它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的切处权益,也影响着企业的管理与运营。
法定节假日都有哪些?
根据现行规定,我国的全年法定节假日一共11天,包括:
- 元旦(1月1日)1天
-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3天
- 清明节(公历4月4日或5日左右)1天
- 劳动节(5月1日)1天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1天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1天
- 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3天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节日如妇女节、青年节等虽然也有放假安排,但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并不属于法定节假日范畴。
为什么法定节假日这么重要?
因为法定节假日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对社会节奏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对于打工人来说,这是你理应享有的休息权和经济补偿权,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用人单位必须支付不低于工资的三倍的报酬,而不是调休或者普通加班费。
对企业而言,合理安排节假日工作,不仅可以避免法律风险,还能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企业形象,一旦违规安排加班又不支付相应报酬,可能会面临员工投诉、劳动仲裁甚至行政处罚。
小编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打工者,遇到以下情况可以留心:
- 节假日被要求上班但没有三倍工资;
- 单位以“调休代替三倍工资”作为借口;
- 没有提前通知加班安排却强制打卡;
这些都是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况。记得保留考勤记录、工资条、聊天记录等证据,必要时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维权。
而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或HR,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 提前制定节假日值班计划;
- 合理调配人员,避免全员加班;
- 明确告知加班政策并依法支付报酬;
- 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劳资纠纷。
相关法条附录
以下是关于法定节假日的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
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644号):
明确了我国的法定节假日种类、时间及适用范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假设为最新年度):
对当年具体节假日安排作出统一部署,包括调休安排。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法定节假日不是“福利”,而是法律赋予每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了解它,不仅是为了知道什么时候能放假,更是为了在遇到侵权行为时,能够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无论是打工人还是企业主,都应该清楚法定节假日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休息日”,更是一份法律保障,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对劳动尊严的尊重。
下次看到节假日安排的时候,别只顾着看放几天假,更要读懂背后的法律逻辑,毕竟,懂法的人,才能活得更有底气。
文章原创首发于本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法定节假日到底是什么?打工人、老板都该弄明白!,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