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超过60岁怎么赔偿的(超过60岁 工伤)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一名60岁快递员因无法认定工伤猝死”的问题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这名60岁的快递分拣员凌晨在做分拣工作时,因心脏骤停在工作中猝死。快递公司认为,由于其超龄,不应按工亡赔偿,愿意支付意外保险金额。对此,当地社保局在回复中表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不属于职工范畴。不缴纳工伤保险的,不能认定为工伤。尽管快递公司已与家属达成协议,但这一说法仍引起舆论关注。
超龄工人不是工人,因工猝死不能认定为工伤。这个结论很难被大众接受。事实上,公众对“超龄”、“劳动者”的理解与法律概念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人社部此前发布的相关意见,对于已达到退休年龄或已领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用人单位主动缴纳工伤保险费的,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但对于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是否需要缴纳工伤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目前,我国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也就是说,客户已达到退休年龄,不属于强制保险范围。事实上,用人单位并未给委托人缴纳工伤保险。因此,就出现了前述的情况。此外,长期以来,快递集团与所在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超龄工人工伤认定也成为“不合理”的难题。但在法律原则范围内”。
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处于“真空”状态,反映出新的劳动就业形态下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的问题。类似的案例过去也曾发生过。例如,去年一名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不慎从脚手架上坠落受伤。最终,他因达到退休年龄后无法与公司形成劳动关系而无法享受工伤保险。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对类似问题作出了相关答复,其结论倾向于采取工伤认定与劳动关系确认分离的原则,即可以享受工伤赔偿待遇。不认定劳动关系。但目前法律适用仍不一致,难以为以往案例的解答提供普遍参考。因此,如何保护超龄劳动者的权益仍是需要解答的问题。
超龄劳动者权益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是白银时代到来和年轻化再就业趋势的必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其中55.83%为60-69岁的青年和老年人。而《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有强烈的再就业意愿。客观地讲,人们健康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为年轻人和老年人重返职场提供了更多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继续工作。就个人而言,有的出于生计考虑继续工作养家糊口,有的老年人则希望在年老后增加自己的价值感和获得感。无论如何,社会在探索和接受“银发一代”带来的红利的同时,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用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来填补他们权益的“真空”。
解决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必须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新就业形式下超龄劳动者的劳动保障。目前,灵活就业人口已超过2亿人。很多超龄工人都和本次事件的当事人一样,选择了外卖、快递员等容易上手的新职业。此类职业往往拥有较大的就业基础,员工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也容易在很多权益问题上产生纠纷。因此,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应关注用工形式灵活的从业人员需求。其次,要重视成本转移问题。企业往往出于经营和用工成本的考虑,往往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或者不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等保障。在完善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同时,政策要对积极保护超龄劳动者权益的企业给予适当倾斜。
虽然这起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但该案引发的思考仍在继续。随着白银时代的到来,超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应受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刘志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