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伤人怎么判定几年(过失伤人致死的一般判几年)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认定,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
1、主观因素
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具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过失和过度自信。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但没有预见到。可预见性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法律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主观认识。要求。
2.主要内容
本罪的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犯本罪。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首先,无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如何,客观行为是否严重,社会危害性如何,该犯罪均不属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其次,预见过失死亡的后果需要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们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含责任能力人),依法不需承担过失行为的刑事责任。
三、客观要求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因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客观条件:
(一)客观上,造成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必须发生。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条件。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故意的,但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这就是过失。本罪属于结果罪,行为的故意性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过失致人死亡可分为两种:过失行为致人死亡和不作为致人死亡。
(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受害人的死亡必须存在间接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死亡是由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
当今社会,很多人可能对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不太了解。事实上,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存在国家强制力的介入,比如过失导致人死亡的情况。要打官司再立案,这是强制性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