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什么为宗旨?一文读懂国家安全的真正核心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国家安全早已不仅仅是“防敌御寇”那么简单,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我们常说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到底是以什么为宗旨?这个宗旨又为何如此重要?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宗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这并不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是衡量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标准。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背景
总体国家安全观最早由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4月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理念是对传统国家安全观念的重大突破,强调国家安全不是片面的军事安全,而是涵盖多领域的系统性安全。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就是要确保国家的一切安全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比如新冠疫情,国家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实施科学防控,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 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打击网络诈骗、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也是对人民权益的直接守护;
- 在反恐维稳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同样体现了对公众安全感的高度负责。
可以说,离开了人民这个主体,国家安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
除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之外,总体国家安全观还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政治制度的稳定、国家政权的巩固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经济不稳则社会动荡,金融安全、产业链安全等都是关键支撑。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国防力量是硬实力,而文化认同和社会稳定则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离不开国际合作与共同维护。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的全球视野。
如何理解“宗旨”的优先级?
“宗旨”意味着这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最高价值导向,其他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虽然重要,但它们服务于一个更根本的目标——人民的安全与福祉。
换句话说,一切国家安全的努力,都应当围绕是否有利于人民这个根本来衡量。
建议参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虽然我们不一定能直接参与国家安全决策,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积极贡献:
- 不随意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避免造成社会恐慌;
-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 遇到可疑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 支持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增强法治观念;
- 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都是对国家安全最有力的支持。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第六条:
“国家安全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
这些法律条文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国家安全的战略方向和责任分工,也为全民参与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是一个理论框架,更是指导国家安全实践的战略指南,其核心宗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深刻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本精神,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只有将人民的安全放在首位,国家安全才能真正做到根基牢固、行稳致远。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主动了解国家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家园,因为,国家安全,从来不只是国家的事,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文章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分享,共同营造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氛围。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什么为宗旨?一文读懂国家安全的真正核心,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