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前删除通讯录联系人有用吗?真相来了!
在如今这个“借钱只需动动手指”的时代,网络贷款(简称“网贷”)成为很多人缓解经济压力的快捷通道,一旦还款出现困难,很多借款人开始慌了神,尤其是听说平台会通过手机通讯录联系亲友催收后,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网贷逾期前删除通讯录联系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做真的有用吗?会不会带来其他风险?
为什么会有“删除联系人”的想法?
不少借款人在申请网贷时,并未仔细阅读协议条款,直到逾期后才发现,自己授权给平台的权限中竟然包括读取通讯录信息,一旦平台开始催收,不仅你本人会被频繁电话骚扰,你的亲朋好友也可能被牵连进来。
为了避免尴尬和骚扰,一些借款人选择在逾期前,把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全部或部分删除,试图切断平台与亲友之间的联系。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删除通讯录”真能阻断催收吗?
答案是:不能完全阻止,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来分析一下:
平台不只依赖通讯录信息
很多平台在注册时除了获取通讯录权限外,还会要求填写紧急联系人、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信息,即便你删了通讯录,这些资料依然存在,催收人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联系到你的亲友。删除通讯录可能触发风控系统
有些平台会定期扫描用户的设备信息,如果发现通讯录内容突然大量变更或清空,可能会被识别为异常行为,从而触发风控机制,提前预警违约风险,甚至直接降低额度或冻结账户。留下“心虚”痕迹,影响协商空间
如果后续你打算与平台协商还款计划,对方一旦发现你在逾期前后有刻意规避催收的行为,可能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感,导致协商难度加大。
真正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从源头入手:
- 按时还款永远是最优解:避免逾期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 提前沟通比逃避有效得多:如果你确实遇到短期资金困难,应尽早主动联系平台客服,说明情况,尝试协商延期或分期还款。
- 保留沟通记录,维护自身权益:无论是短信、通话还是在线沟通,都建议保存相关证据,以备日后维权使用。
法律怎么说?哪些行为受保护?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拍摄、窥视他人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不得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轨迹等。
也就是说,平台在未经你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无权随意泄露你的个人信息或拨打亲友电话进行催收。
如若遭遇暴力催收、恶意骚扰亲友等行为,你可以依法投诉或报警。
“网贷逾期前删除通讯录联系人”,看似是一个聪明的应急手段,实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多隐患,面对债务危机,诚实面对、理性沟通、依法维权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记住一句话:欠债可以还,信用不可毁;逃避一时爽,后果伤不起。
建议参考
相关法条附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二十九条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第五条、第十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