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哪些情况可以赔偿
在工作中,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公平、合法且有保障的劳动环境。而了解劳动法中哪些情况可以获得,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到我们的,更是对我们劳动付出的一种认可和保障。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劳动法中可以赔偿的情况
1.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比如用人单位长期拖欠、克扣工资等情况。
3. 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的,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
4.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5.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6.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赔偿金。
7.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8.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
9.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
10. 劳动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达成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
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一种严重侵犯劳动者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
1.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要求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经济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3.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除了支付赔偿金外,还可能需要承担其他法律责任。比如,因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其他损失的,还应当赔偿劳动者的损失。
三、劳动赔偿的计算方式和标准
1.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2. 赔偿金的计算方式:赔偿金是经济补偿的二倍。比如,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工作了 5 年,月平均工资为 8000 元,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 5000 元,那么经济补偿为 5×8000 = 40000 元,如果是违法解除,赔偿金则为 80000 元。
3. 其他赔偿的计算方式:比如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赔偿,一般是从第二个月开始计算,最多计算 11 个月。未休年休假的工资赔偿,按照日工资收入的 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通过以上对劳动法中赔偿情况的介绍,希望能让大家对自身的劳动权益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定可能会因地区、具体情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