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民法典规定(债务三年诉讼时效民法典)
近年来,随着《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关于诉讼时效和起诉期限的争论不断。很多人还不明白提起诉讼的期限和诉讼时效的区别,也不知道诉讼时效是多长。本着务实的原则,我立刻简单明了地给大家解释一下。如果是民事案件,理论上没有提起诉讼的期限,也就是说你可以随时去法院起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随时都可以去法院起诉,那是不是意味着任何时候起诉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呢?当然不是,因为法律不喜欢只顾权利的人。为了给权利人更少的睡眠时间,我国在以前的《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和现行的《民法典》中都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民法典诉讼时效什么是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法律为原告诉讼期间规定的特定期限。如果案件在此期限内没有进入法院,被告可以向法庭主张已过了法律规定的期限,原告败诉。目前实践中,普通民事案件只要行为发生在2017年10月1日之后,诉讼时效为三年。例如,如果你和你朋友的贷款在2018年1月1日到期,而你的朋友没有提及钱到期后还给你,而你没有向你的朋友要钱,那么到2022年你和他就会上法庭。提起诉讼时,您的朋友可以声称您已经过了三年诉讼时效,从而主张您败诉。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从2017年开始是三年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的三年诉讼时效是在《民法总则》中首先规定的,而民法总则最早的实施时间是10月份1、2017年这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民法总则施行后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的,适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关于三年时效期间的规定。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果是行政案件,理论上没有诉讼时效,只有提起诉讼的期限。诉讼时效属于民法范围,属于私法。民法典等实体法规定,诉讼时效请求权是被告的一项权利。当事人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诉讼时效。人民法院无权干预,更不能采取主动。对原告和被告说。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号若干问题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司法解释决定,法院不应明确诉讼时效问题。民法典诉讼时效制度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属于诉讼法的调整范围,属于公权力。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均规定,起诉期限由人民法院审查。一般来说,目前普通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为6个月。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书面告知行政机关享有上诉权的,起诉期限为1年。例如,现在很多人收到行政机关的各种通知,但如果通知最后一段没有说6个月内起诉,那么一年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号申请的解释规定,第六十四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追诉期限的。起诉应当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告知或者应当告知起诉期限。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复议决定未通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追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