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借过网贷,却收到逾期通知?律师教你三招维权
文章正文:当“被逾期”找上门,如何冷静破局?
不少网友反映自己从未申请过网贷,却莫名收到催收电话或短信,声称“贷款逾期需还款”,甚至威胁上报征信,这种“人在家中坐,债从天上来”的遭遇,不仅让人困惑,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面对这种“被逾期”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律师从法律角度为你拆解核心步骤。
第一步:冷静核实,揪出问题根源
收到逾期通知时,切勿慌乱转账或妥协,先通过官方渠道(如央行征信中心、正规网贷平台客服)查询名下是否有贷款记录。
- 身份被盗用:若发现名下确实存在陌生贷款,可能是个人信息泄露后被冒用借贷。
- 平台误操作:部分平台因系统错误或人工失误,可能导致信息张冠李戴。
- 诈骗陷阱:不法分子伪造催收信息,利用恐慌心理实施诈骗。
关键点:要求对方提供完整的借贷合同、放款记录、还款流水等证据,并核对签名、身份证照片等关键信息是否属实。
第二步:主动出击,多线固定证据
- 报警备案:若确认身份被盗用借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获取《受案回执》作为后续维权的法律依据。
- 联系平台申诉:向涉事网贷平台书面提交《异议申诉书》,要求核实贷款真实性并撤销不良记录。
- 征信异议申请: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或线下网点提交征信异议,要求更正错误信息。
律师提醒:全程保留通话录音、短信截图、书面回执等证据,必要时可公证留存。
第三步:法律维权,斩断“被负债”链条
若平台拒不配合或拖延处理,可采取以下法律手段:
- 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如银保监会、地方金融办,要求对违规放贷行为展开调查。
- 提起民事诉讼:以“侵犯姓名权”“损害个人信用”为由起诉平台,主张撤销贷款记录、赔偿精神损失。
- 追究冒用者刑事责任:若查实他人盗用信息借贷,可推动公安机关以“盗用身份证件罪”“贷款诈骗罪”立案侦查。
核心原则:法律不保护虚假债务,公民有权对非本人签署的借贷关系提出抗辩。
建议参考:日常防范“被网贷”风险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每年2次免费机会),及时发现异常记录。
- 谨慎授权App读取通讯录、相册权限,避免泄露身份证、银行卡信息。
- 收到陌生催收信息时,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切勿点击不明链接。
相关法条支撑
- 《民法典》第1014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 《刑法》第280条之一:盗用他人身份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25条: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的信息存在错误时,有权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
小编总结:权利是争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被逾期”本质上是他人或机构对公民信用权的侵犯。遇到此类问题,消极回避只会让问题发酵,主动取证、依法维权才是破局关键。 无论是平台失误还是恶意欺诈,法律都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解决路径,你的信用记录是你人生的经济身份证,容不得半点污名化!
原创声明基于真实案例及法律实务经验总结,未经许可禁止洗稿、搬运,遇到具体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出具解决方案。
从未借过网贷,却收到逾期通知?律师教你三招维权,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