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和起诉的区别
一、定义与发起主体不同
公诉
定义:由 人民检察院 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主体唯一性:只有检察院有权提起公诉,个人或单位无权替代。
典型场景:杀人、抢劫、贪污、贩毒等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
起诉
定义:任何公民、法人或组织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行为,包括刑事自诉、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
主体广泛性:个人可起诉他人民事侵权,企业可起诉合同违约,被害人也可对部分刑事案件直接自诉。
典型场景:离婚纠纷、欠款不还、名誉权侵权,或自诉诽谤、虐待等刑事案件。
二、适用范围不同
公诉案件
强制追诉:针对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即使被害人放弃追究(如杀人案),检察院仍须提起公诉。
案件类型:
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放火、爆炸);
经济犯罪(如集资诈骗、贪污受贿);
侵犯人身权利的重罪(如强奸、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起诉案件
自诉刑事案件:法律明确允许被害人直接起诉的轻微犯罪,包括:
侮辱、诽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侵占他人财物(如非法占有代管财物)。
民事/行政案件:几乎所有私人纠纷均可起诉,如合同纠纷、房产争议、不服行政处罚等。
三、法律程序差异
公诉流程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或监委调查取证,必要时拘留、逮捕嫌疑人;
审查起诉:检察院审核证据,决定是否起诉(可退回补充侦查或不起诉);
提起公诉:检察院向法院提交起诉书,案件进入审判阶段;
审判与执行:法院审理后判决,由监狱、公安机关等执行刑罚。
起诉(以自诉为例)流程
直接立案:自诉人向法院提交诉状和证据,无需经过侦查或检察院审查;
法院审查: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若证据不足可要求补充或驳回);
调解或审判:自诉案件可调解撤诉,若调解失败则开庭判决;
执行:民事赔偿或刑事处罚(如判处罚金、拘役)由当事人或法院执行。
四、权利与责任对比
公诉中的被害人:
无权决定是否追诉,但可向检察院提出意见;
对判决不服可申请检察院抗诉。
起诉中的原告:
自主决定是否起诉、变更诉讼请求或撤诉;
需自行承担举证责任(如刑事自诉需提供犯罪证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