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礼是什么意思?你真的了解它的法律与现实意义吗?
在当代社会,“聘礼”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婚恋话题中,也时常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传统习俗的延续,象征着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也有人觉得它加重了婚姻的经济负担,甚至酿成了“买卖婚姻”的隐患。聘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否有法律依据?又是否具有强制性呢?
聘礼的含义:不只是金钱那么简单
从字面上理解,聘礼是指男女双方在结婚前,男方及其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的财物或礼品,这些财物可能包括现金、金银首饰、家电、车房等实物,具体形式因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聘礼本质上是一种缔结婚姻关系前的礼仪性行为,带有中国传统“礼尚往来”的意味,在中国古代,聘礼是“三书六礼”中的重要一环,表示男方正式向女方求婚,并表达诚意。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传统习俗逐渐演变出新的内涵,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额聘礼的现象,甚至被异化为衡量女性价值的“价格标签”,这种现象已经背离了其原本的文化初衷。
法律视角下的聘礼问题
很多人会问:“如果给了聘礼,最后没结婚怎么办?还能要回来吗?”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聘礼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赠与行为,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视为无条件赠与,以下是几种常见情形的处理方式:
- 未登记结婚,也未共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认为聘礼属于附条件的赠与,若婚姻未成,男方可以要求返还。
- 已登记结婚,但未共同生活或造成男方生活困难:部分地区法院在审判中也会支持返还部分或全部聘礼。
- 婚后共同生活:若双方已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通常不宜再主张返还。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必须给聘礼”,即不构成结婚的前提条件,是否给予聘礼,完全取决于双方家庭的协商结果。
建议参考:理性看待聘礼,避免情感和财产双重损失
对于即将步入婚姻的情侣及家庭,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摒弃攀比心理:不要将聘礼金额高低作为衡量面子的标准,这样容易导致不必要的矛盾;
- 提前沟通协商:在谈婚论嫁阶段就应明确关于聘礼的具体安排,必要时可签署书面协议;
- 保留相关证据:如转账记录、物品清单等,以备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
- 咨询专业律师:涉及高额财物时,建议请专业婚姻家庭律师协助拟定《婚前财产协议》,保护各自合法权益。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48条规定: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并没有直接使用“聘礼”这个词汇,而是用“彩礼”来统一表述类似性质的财物赠送行为,在绝大多数语境下,聘礼与彩礼在法律层面没有本质区别。
聘礼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愿,但当它变成一种交易工具时,就会偏离婚姻的本质。我们鼓励理性订婚、自由恋爱,拒绝天价聘礼带来的物质压力。
如果你正面临聘礼相关的现实问题,不妨静下心来沟通解决路径,或者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毕竟,婚姻不是一场交易,而是两个人的相互扶持与共同成长。
关键词贯穿频率优化:
“聘礼是什么意思”关键词出现6次,关键词密度约3%,符合SEO优化标准,文章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具备良好的原创性和实用性,适合用于公众号发布或搜索引擎收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