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普法百科> 正文内容

危害行为的判断标准

合飞律师3个月前 (04-21)普法百科4
法律解析:

危害行为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危害行为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判断是否构成危害行为时,通常有以下一些标准。

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是行为的有体性,即危害行为必须是人的身体动静。其次是危害行为的有意性,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通常具有一定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危害行为具有有害性,即对社会或他人产生了实际的不良影响或潜在威胁。比如暴力行为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盗窃行为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等。

主观方面,要考虑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例如,故意犯罪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犯罪中,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还需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综合判断。不同的法律法规对于危害行为的定义和认定可能存在差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和证据,运用法律原则和规则,对行为是否构成危害行为进行准确判断。

总之,危害行为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法律的准确适用和公正裁决。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731917.html

危害行为的判断标准的相关文章

危害行为的分类

法律解析:危害行为可分与不作两种基本形式。危害行为是犯罪构成核心要素之一。作,是指行为人以积极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例如,用刀伤人、盗窃财物等。其显著特点是表现积极动作,违反了禁止性规范。 不作,则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自己应尽义务情况下不履该义务。不作...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有哪些类型

法律解析: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整体倒塌、滑落、滚落等。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具有多种类型。整体倒塌是较常见一种,即堆放物作一个整体失去平衡而倒下,直接对他人造成伤。比如在建筑工地上,建筑材料堆放不当,突然整体坍塌砸向下方人员。 其次是滑落,堆放物可能由于放置...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有哪些

法律解析: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倒塌造成损、滚落造成损等。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中,直接倒塌是较常见一种方式。当堆放物由于自身不稳定、堆放不规范或者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等,突然整体倒塌,可能会直接砸中附近人员、车辆或其他财物,导致身体伤或财产损...

危害行为是什么

法律解析: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意识、意志支配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身体动静。危害行为在刑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它是犯罪构成核心要素之一。一个行为只有被认定具有危害性质,才有可能构成犯罪。危害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有体性,即表现身体动静。这包括作和不作两种形...

犯罪危害行为有哪些

一、犯罪危害行为有哪些 犯罪危害行为是指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他人合法权益等造成损害的行为。 从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来看,比如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肆意打闹,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活动秩序,让整个公共空间陷入混乱,仿佛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周围人们不满...

危害行为是什么

法律解析: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意识和意志,危害社会并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危害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有体性:危害行为是人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和消极不作。 2. 有意性:行为是在人意识支配下实施,或者在人意识、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身体动静。 3. 有性:行为对...

著作权被侵权诉讼得多少钱(照片著作权侵权的判断标准)

一般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非法经营在五万元以上就可以立案处罚;构成犯罪就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就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著作权侵权多少金额会刑 侵犯著作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立案: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