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重婚罪触犯刑法吗

合飞律师3周前 (04-18)普法百科1
法律解析:

重婚罪触犯刑法。

重婚罪是明确触犯刑法的。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实践中,认定重婚罪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前一婚姻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婚姻。如果是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一般不认定为重婚。后一婚姻可以是法律婚姻,也可以是事实婚姻。对于事实婚姻的认定,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双方是否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是否对外宣称是夫妻等因素。主观方面要求明知。即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自己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

重婚罪的认定对于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社会公序良俗具有重要意义。它保护了合法婚姻关系中配偶的权益,防止他人恶意破坏他人婚姻。同时,也体现了法律对婚姻忠诚的要求和对违反婚姻忠诚义务行为的制裁。如果发现存在重婚的情况,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通过自诉的方式向人民法院,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重婚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八条

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703599.html

重婚罪触犯刑法吗的相关文章

刑法277条妨害公务(触犯刑法可谅解不予追究)

刑法》当中关于妨害公务的规定,不是在《刑法》82条当中,而是在第277条当中。也就是通过暴力威胁的方,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务行为的,将按照三年以下的有期徒或者是拘役来处罚。 《刑法》妨害公务第82条规定是什么? 《刑法》当中关于妨害公务的规定,不是在《刑法》82条当中,而是在第2...

如何劝人离会涉及刑法?劝人离婚触犯刑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建议朋友或家人离,但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违甚至犯罪,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利用他人情感弱点、实施威胁等手段,劝人离可能及到律的红线,特别是刑法的相关规定。问题解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以暴力干涉他人姻自由的行为,如果情节恶...

触犯刑法是否吊销驾照,刑法里哪些会吊销驾照

需要具体看是因为什么被依判拘役,才能确定是否会被吊销驾驶证。1、若是构成交通肇事,被依追究事责任处拘役的,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同时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2、若构成的是其他,即并非属于交通方面的犯罪,那通常在被判处拘役之后并不会吊销驾驶证。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威胁最新规定,威胁罪触犯哪条

律中没有威胁,日常生活中的威胁行为需要根据情节的严程度来判断涉嫌什么名,可能涉嫌的名有寻衅滋事或者敲诈勒索等等。想要构成寻衅滋事,需要满足寻衅滋事的四个构成要件。 根据律规定怎样构成威胁 我国律中没有“威胁”这样的名,律会对威胁恐吓行为进行处罚,如果情节严将涉嫌寻...

造谣罪触犯了哪条

一、造谣罪触犯了哪条律 在我国并没有名为“造谣”的单独名。但造谣行为可能触犯多个律条款。 (一)如果造谣行为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该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

典对重婚罪的定义(民事重婚重婚罪的区别)

为了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一些相关的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与民典中重婚罪又离是否算重婚,重婚罪犯罪表现相关的律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民典中重婚罪又离是否算重婚典对重婚罪又离是否算重婚没有规定,而...

拍拍贷不还会触犯刑法吗

拍拍贷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个人借贷服务。借款人在拍拍贷平台上申请借款,经过审核后,拍拍贷会将借款放款到借款人的银行账户。借款人需要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进行还款,包括本金和利息。 拍拍贷的违约处理 如果借款人逾期还款,拍拍贷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催收借款,包括发短信、电话催收、上门催收等。如果借...

虚假离是否触犯刑法?虚假离法吗

虚假离是指夫妻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没有实际感情破裂的情况下,通过律手段办理离手续,这种行为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于善意,但其背后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逃避债务、规避律义务等,在多数国家和地区,虚假离本身不直接构成犯罪,但如果虚假离是为了掩盖非目的,比如逃避债务或进行财产转移,那么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