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故意造谣罪的标准
一、如何认定故意造谣罪的标准
我国没有故意造谣罪这一单独罪名,相关行为可能涉及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等。
(一)诽谤罪的认定标准
1. 主体方面,一般主体都可构成。
2. 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
3. 客观上表现为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要捏造事实,不是基于事实进行评论或者批评;二是散布行为,使不特定多数人知晓该虚构事实。
4. 客体方面,侵犯的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二)寻衅滋事罪中的相关认定
1. 主体为一般主体。
2. 主观方面为故意。
3. 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行为。当利用网络等途径编造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时,可能构成此罪。例如在网络上大量散布谣言,引起社会恐慌等情况。
具体的认定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二、法律对造谣如何认定犯罪
造谣构成犯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认定:
(一)行为主体方面
造谣者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一般来说,年满十六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实施造谣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二)主观故意方面
造谣者必须是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如果是因为过失传播了不实信息,通常不构成犯罪。例如,没有核实信息来源就随意传播,但主观上并非故意编造的情况。
(三)行为客体方面
1. 造谣行为侵犯的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如名誉权等)、社会管理秩序或者国家安全等。例如,编造他人有严重不良行为或疾病的谣言,损害他人名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编造恐怖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编造涉及国家安全的虚假信息危害国家安全。
2. 编造的谣言内容必须具有虚假性,是无中生有或者恶意歪曲事实的内容。
(四)行为结果方面
造谣行为必须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例如,导致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损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结果;或者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如引发群众恐慌性聚集等。不同的造谣犯罪类型对结果的要求有所不同。
三、造谣讹诈企业怎么判
造谣讹诈企业涉及不同的法律规定和相应处罚。
如果构成,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企业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是造谣损害企业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还可能涉及民事责任,企业可要求造谣讹诈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以上是关于如何认定故意造谣罪的标准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