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贷逾期第一村是真穷还是真赖?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你有没有听说过“中国网贷逾期第一村”这个说法?乍一听,像是网络段子,带着几分戏谑和嘲讽,可当这个标签真正落在一个真实存在的村庄头上时,它背后藏着的,远不止是几个数字和几笔坏账那么简单。
我最近做了一个深度调研,走访了多个曾被媒体冠以“网贷逾期第一村”称号的偏远村落,发现这个称号背后,不是懒惰,不是贪婪,而是一场被时代裹挟的集体困境。
这些村子大多位于中西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早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宣传口号一个比一个诱人:“3分钟到账”“无需抵押”“低门槛借款”,对于那些常年在城市底层打拼、工资微薄、又急需用钱的人来说,这些平台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可这束光,很快变成了债务的火坑。
一个在浙江工地打工的村民老李告诉我,他儿子结婚要彩礼,家里拿不出钱,他就在手机上点了几个网贷APP,前后借了将近15万,起初想着“慢慢还”,结果利滚利,不到两年,债务翻倍,他一个月工资6000,还完最低还款,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干脆“躺平”了——不接催收电话,不回老家,也不敢跟家人联系。
像老李这样的案例,在这个“第一村”里并不少见。他们不是不想还,而是越还越欠,越欠越怕,最终选择逃避,更讽刺的是,很多平台在放贷时根本没做实质性风控,只看身份证和手机号,甚至鼓励多头借贷,等债务爆雷了,催收公司就轮番上阵,短信轰炸、电话骚扰、甚至P图威胁,把整个村子搞得人心惶惶。
有人说:“他们活该,谁让你们乱借钱?”可问题是,这些村民大多文化程度低,金融知识几乎为零,他们分不清“年化利率”和“日息”的区别,也看不懂合同里的“服务费”“管理费”到底是什么。他们不是金融玩家,而是被资本精准收割的弱势群体。
更让人心寒的是,一些平台在催收无果后,直接把债权打包卖给第三方公司,后者再通过法律手段起诉,结果,村里几十号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银行卡冻结,连买火车票都受限,一个村子,几乎成了“老赖集中营”。
可你细想,这真的是“失信”吗?还是系统性风险与个体脆弱性碰撞后的悲剧?
给深陷网贷泥潭者的几点建议参考:
- 别再借新还旧:这是最危险的陷阱,一旦陷入“以贷养贷”的循环,债务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 整理所有债务明细:包括平台名称、借款金额、实际到账金额、利率、还款记录等,做到心中有数。
- 主动协商还款:很多正规平台支持分期或延期,主动沟通比逃避更有效。
- 警惕非法催收:如果遭遇辱骂、威胁、泄露隐私等行为,立即录音取证,向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举报。
- 寻求法律援助: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或联系当地司法所,很多情况可以依法减免不合理利息。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出部分无效。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规范网络借贷行为,严禁暴力催收。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催收中泄露债务人隐私属违法行为。
小编总结:
“中国网贷逾期第一村”这个标签,听起来刺耳,但它不该成为嘲讽的靶子,而应是一记警钟。我们不能只看到“逾期”,却无视背后的贫困、无知与制度缺失,真正的法治社会,不是把弱势群体钉在“失信名单”上示众,而是为他们提供救济的通道,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阳光下体面地活着,网贷不该是“割韭菜”的工具,更不该让一个村子,背负起整个时代的代价。
中国网贷逾期第一村是真穷还是真赖?背后真相令人唏嘘……,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