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涉案金额量刑多少
一、洗钱涉案金额量刑多少
对于洗钱这种行为,我们国家是如何进行判刑的呢.详细的规定如下:首先,如果是个人进行犯罪的,会被没收他所获得的犯罪的钱财以及这些钱财所带来的收益。
然后,根据犯罪的程度,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下的或者,同时还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
如果情节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同样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罚金。
如果是单位进行洗钱犯罪的,那么这个单位将会被罚款,而对于这个单位的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也会被判处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最后,就是指那些明明知道是来自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却还要去掩盖、隐瞒它们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九十一条
明知是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一)提供资金账户的;
(二)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
(三)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
(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的明知,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种类、数额,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换、转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知道他人从事犯罪活动,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2)没有正当理由,通过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3)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财物的;
(4)没有正当理由,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收取明显高于市场的手续费的;
(5)没有正当理由,协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者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
(6)协助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转换或者转移与其职业或者财产状况明显不符的财物的;
(7)其他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二、洗钱的量刑标准是多少万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您的账户受到限制或者关闭:
1、在支付结算过程中,涉及到的金额超过了20万元人民币;
2、通过投放广告或其他形式提供的资金,数额超过了5万元人民币;
3、如果您的违法所得达到了1万元人民币以上;
4、如果您曾经因为非法使用信息网络、协助信息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而受到过,并且再次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话;
5、如果您帮助的对象超过了3人;
6、如果您所帮助的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7、如果您收购、出售、出租信用卡、银行账户、非银行支付账户、具有支付结算功能的互联网账号密码、网络支付接口、网上银行数字证书的数量超过了5张(个);
8、如果您收购、出售、出租他人手机卡、流量卡、物联卡的数量超过了20张;
9、如果您有其他任何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家族洗钱量刑多少钱判刑
关于洗钱这个事儿,法律咋个定罪呢.我给你说详细点儿哈。
首先啊,要是自然人犯罪的话,那得把他洗钱赚来的钱和收益都给没收了,然后再给他判个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还得罚他洗钱金额的5%到20%之间的罚款。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话,那就得判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还要罚他洗钱金额的5%到20%之间的罚款。
再来看看单位犯罪的情况吧。
如果是单位犯了洗钱罪,那就得罚他们一笔罚金,然后再让他们的领导人和其他责任人坐牢,一般都是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话,那就得判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最后说说啥叫洗钱罪。
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这钱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这些违法行为赚来的,还帮着掩盖、隐瞒它的来源和性质。
以上是关于洗钱涉案金额量刑多少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合飞律师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米律来源链接:https://www.237fa.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