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轻微肇事逃逸
一、什么是轻微肇事逃逸
在法律术语中,“轻微肇事逃逸”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轻微财产受损或有限财产损失的行为。
例如,在发生后,机动车驾驶员未经许可擅自驶离现场,或者将车辆遗留在事故现场之后自行离开的情况,都被视为轻微事故逃逸行为。
只要机动车驾驶员擅自离开事故现场,无论其造成的损害程度如何,均应被判定为逃逸。
值得注意的是,轻微事故逃逸并不构成犯罪,逃逸者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逃逸者必须承担事故中的全部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尚未构成犯罪的轻微事故逃逸者,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包括处以2000元人民币以上的罚款、拘留15天以及扣除分数12分等措施。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二、怎样才能判定是不是肇事逃逸
(一)主观因素:肇事者的主观心理动机,是决定其是否实施后逃逸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此类人员选择逃避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承担抢救相关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
(二)客观事实:在分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时,必须基于客观实际进行评述与判断。
在此基础上,此类行为必须满足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条件和要求。
(三)空间要素:考察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还需关注其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与环境等因素。
这其中包括了该行为是否仅仅局限于逃离事故发生现场的范畴。
即使肇事者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并未离开现场(部分情况下可能无法做到),但在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或者等待交警部门处理过程中,因畏惧犯罪而选择逃跑的,同样应当被认定为行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