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当众辱骂我,到底能不能告他?
走在路上突然被陌生人指着鼻子骂,工作群里被同事阴阳怪气嘲讽,甚至亲友间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当有人用语言攻击你时,除了愤怒和委屈,你是否想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被骂不是小事,法律早有规定!
语言暴力看似“不流血”,但侮辱性言论可能构成对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侵害。《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若对方在公开场合辱骂,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带有侮辱性质的内容,导致你的社会评价降低,甚至影响工作生活,这就可能涉嫌违法。
但现实中,很多人觉得“骂几句又不犯法”,选择忍气吞声。这种想法恰恰纵容了施暴者,法律并非只保护身体伤害,精神层面的侵害同样需要被重视。
被骂后如何有效维权?3步教你反击!
1、保持冷静,固定证据
第一时间用手机录音、截屏或保存聊天记录,证据越完整,维权越有力,若在公共场合,可寻求目击者作证;若在网络上,及时公证侵权内容。
2、明确诉求,选择维权方式
轻微冲突:要求对方停止辱骂、公开道歉,可通过居委会、单位或警方调解。
情节严重: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第1183条);若辱骂内容涉及造谣诽谤、传播广泛,可报警追究其治安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3、避免“以暴制暴”
切忌回骂或动手,理性维权才能占据法律主动权,一句“我会依法追究责任”往往比争吵更有威慑力。
**法律撑腰!这些条文必须知道
《民法典》第995条:人格权受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可处拘留或罚款。
《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
面对语言暴力,沉默不是金,法律才是盾牌,骂人者可能因一时口快付出法律代价,而被骂者完全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捍卫尊严。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别犹豫——固定证据、明确诉求、依法行动!你的每一次理性反击,都在推动社会对语言暴力的“零容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