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立借款合同必须书面吗
一、订立借款合同必须书面吗
订立借款合同并非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对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通常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人之间临时的、小额的借款,双方基于信任,通过口头约定借款金额、还款期限等内容,也是常见且有效的。但这种形式存在一定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可能因缺乏书面证据而难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另一方面,除自然人之间借款外,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等,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是因为此类借款往往涉及金额较大、期限较长,且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有较为复杂和详细的约定。书面合同能够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同时,在发生争议时,书面合同也是重要的证据,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
综上,借款合同的订立形式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主体和借款情形下,对合同形式要求有所不同。
二、法律规定借款合同多久失效
借款合同不存在所谓“失效”的说法,准确来说应关注其诉讼时效及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等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从诉讼时效角度看,向人民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借款合同约定了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若未约定还款期限,出借人可以随时要求借款人还款,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此时诉讼时效从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存在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法定情形,诉讼时效会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从合同履行期限看,合同双方应按约定履行义务,若约定的借款期限届满,借款人应按时还款,出借人应按约定提供借款等。若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可以依法主张权利。
三、借款合同和合同的区别
借款合同和贷款合同存在多方面区别:
一是主体不同。借款合同主体较为广泛,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均可订立。例如个人之间的资金拆借形成的就是借款合同。而贷款合同主体通常一方是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另一方是借款人,是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的协议。
二是监管程度不同。贷款合同由于涉及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需遵循相关和监管要求,如对贷款用途、借款人资质审查等有严格规定。借款合同若不涉及金融机构,监管相对宽松。
三是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同。贷款合同内容更为规范和复杂,包含贷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详细条款,且条款通常由金融机构根据监管和业务要求制定。借款合同内容相对灵活,可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四是风险程度不同。贷款合同因涉及金融机构资金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风险防控要求高。借款合同风险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若为民间个人之间借款,风险防控措施可能相对简单。
以上是关于订立借款合同必须书面吗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