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属于合同诈骗
一、什么情况属于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犯罪行为。以下几种情况常属合同诈骗:
一是虚构主体。比如根本不存在的或假冒知名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使对方基于错误认识与其交易并交付财物。
二是虚构事实。如谎称有大量紧俏货物,诱使对方支付预付款,实际并无货物可供。或者夸大自身履约能力,骗取对方信任签订合同。
三是隐瞒真相。故意隐瞒产品缺陷、自身财务困境等影响合同履行的重要事实,误导对方签订和履行合同。
四是收受财物后逃匿。在取得对方交付的货款、货物等财物后,直接消失不见,逃避履行合同义务。
五是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却诱骗签订合同。通过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最终骗取大量财物。合同诈骗严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受害者应及时收集证据报警或通过维权。
二、合同诈骗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合同诈骗需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主体方面,实施诈骗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组织。个人需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单位则需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要件。
其次,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故意。即从一开始就打算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并非因经营困难等正常原因未能履行合同。
再者,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比如虚构货源、伪造资质等。
最后,数额方面,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不同地区可能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数额标准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需达到当地规定的入罪标准。满足以上条件,才构成合同诈骗,将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和。
三、如何界定诈骗与合同诈骗
诈骗与合同诈骗存在一定区别。
从犯罪构成看,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不依赖特定合同关系。而合同诈骗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
行为方式上,诈骗手段多样,利用日常生活各种场景行骗;合同诈骗围绕合同相关环节,如虚构主体资质、伪造履约能力等诱使对方签订或履行合同以骗取财物。
侵犯客体不同,诈骗主要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合同诈骗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中的合同管理制度。
在认定时,需审查行为人与被害人是否存在合同关系,合同在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若合同只是诈骗的幌子,则可能构成诈骗;若基于合同实施欺骗行为并破坏合同管理秩序,通常认定为合同诈骗。同时,需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行为手段、造成后果等综合判断,以准确界定。
以上是关于什么情况属于合同诈骗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法行时刻https://www.lawjida.cn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