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了,到底要还多少才不算越陷越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月底一看账单,心里咯噔一下:这个月工资还没发,信用卡已经刷爆了,再拖几天吧……结果一拖就是几个月,等收到银行催收电话时,才发现,当初欠的5000块,现在竟然要还一万三?这时候你一头雾水:我到底该还本金?还是连本带利全掏?信用卡逾期,究竟还多少才算“结清”?
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信用卡逾期后,你要还的钱,远不止账单上的那个数字那么简单。
我们得明白,信用卡不是“免息借款券”,它是有成本的,一旦逾期,银行可不会干等着,你的还款金额会像滚雪球一样,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本金
这是你实际消费或取现用掉的钱,比如刷了8000块买手机,这部分是逃不掉的。
第二部分:利息
大多数银行对逾期未还部分按日计息,利率通常在万分之五左右(年化约18.25%),注意,这不是利滚利,但利息是从你消费入账那天起就开始算了,哪怕你还了一部分,剩下的依然持续产生利息。
举个例子:你欠8000元,逾期60天,光利息就是 8000 × 0.05% × 60 = 240元,别小看这240,时间越长,它越吓人。
第三部分:违约金和服务费
很多人忽略这一点,银行会在你最低还款额未还足的情况下,每月收取违约金,一般是未还最低还款额部分的5%,上限500元左右,还有可能产生催收费、短信提醒费、律师函邮寄费等名目繁多的附加费用。
更狠的是——复利机制,如果你一直不还,利息和违约金也会被计入下期账单,形成新的计息基数,这就是传说中的“利滚利”。
你以为只欠一万,三个月后可能就要还一万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心态崩了:“怎么越还越多?”
但别慌!法律也不是铁板一块,根据最新监管要求,银行不能无限制加收罚息和违约金,只要你主动沟通、表达还款意愿,完全有机会协商减免部分费用。
以案说法:小李的“信用翻身记”
小李是名普通上班族,疫情期间公司裁员,他连续三个月没还上信用卡,累计欠款1.2万元,半年后,银行催收电话不断,账单竟涨到近2万元,其中利息和违约金占了将近8000元。
走投无路的小李找到我们咨询,我们第一时间帮他梳理账单,发现银行在第4个月起就开始对利息收取复利,且违约金每月叠加,明显超出合理范围。
我们代表小李与银行协商,提出三点依据:一是疫情影响属于不可抗力;二是小李有稳定收入来源,具备还款能力;三是银行复利计算方式不符合《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中“公平合理”的原则。
银行同意达成个性化分期协议:本金+已产生利息保留,减免全部违约金及后续利息,分24期偿还,小李每月还500多元,压力大大减轻,信用记录也避免了彻底“拉黑”。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主动面对,才有转机。
法条链接,给你底气撑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
“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取消信用卡滞纳金,对持卡人违约逾期未还款的行为,发卡机构应与持卡人通过协议约定是否收取违约金,以及相关收取方式和标准。”
这意味着:银行不能单方面乱收费,必须跟你“商量着来”。如果你从未签署过违约金条款,或认为收费过高,完全可以依法主张调整。
律师总结:逾期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规划的起点
说到底,信用卡逾期并不可耻,每个人都有手头紧的时候,真正决定你未来的是——你选择怎么面对它。
记住这几点:
- 不要失联:接到催收电话,别换号跑路,那只会让问题升级。
- 搞清账单结构:问银行要详细费用清单,搞明白每一笔钱是怎么算出来的。
- 主动协商:多数银行都有“个性化分期”或“停息挂账”政策,符合条件就能申请。
- 保留证据:通话录音、书面协议、还款凭证,统统保存好,关键时刻能救命。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信用是无形资产,修复比重建容易,但前提是——你得先迈出第一步。
别再问“信用卡逾期还多少”了,不如问问自己:“我现在,能不能开始还?”
答案,永远在行动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