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诉怎么撤?打了官司又后悔?教你三步合法反悔不踩坑!
一怒之下把人告了,法院都立案了,结果冷静下来发现事情没那么严重,或者对方突然道歉赔偿,想“收手”了?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我不告了行不行?”
当然可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撤诉,但问题来了,撤诉怎么撤?是不是打个电话说一声就行?会不会被法官骂?撤了之后还能不能重新告?
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撤诉”这件事从头到尾给你捋清楚。
撤诉不是“说撤就撤”,而是要“正式申请”
很多人以为,起诉是我提的,那我不想告了,直接不去了呗,错!这可不是点外卖能随时取消。一旦法院立案,案件就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你想退出,必须走正规流程。
正确的操作是:向审理案件的法院提交一份《撤诉申请书》,这份文书不需要多复杂,但必须明确表达你的意愿,
“原告XXX因与被告XXX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现因双方已达成和解,自愿申请撤回起诉,恳请法院准许。”
亲自或委托律师递交到承办法官或书记员手中,并保留好送达回执,有些法院支持线上提交,比如通过诉讼服务平台上传,但建议提前打电话确认流程。
撤诉的最佳时机:越早越好
记住一句话:没开庭前撤,大概率能成;开了庭再撤,得看法官心情。
为什么?因为法院已经投入了司法资源,如果都已经开庭审理,证据都质证完了,你说“我撤了”,那不仅是浪费时间,还可能被视为“滥用诉权”,这时候法官有权不准撤。
想撤诉,趁早!最好在法院通知开庭前就提交申请,成功率极高。
撤诉≠万事大吉,这些后果你要知道
诉讼费能退一半
根据规定,撤诉后法院会退还你预交诉讼费的一半,比如你交了1000元,能退回500元,别小看这500,也是真金白银!对方可能已经做了准备
比如人家请了律师、打印了几十页证据、专门请假来开庭……你突然撤诉,虽然合法,但可能伤感情,甚至激化矛盾,所以撤之前,最好跟对方沟通一下,留个台阶。下次还能再告吗?能!但有风险
撤诉后,你是可以再次起诉的,法律上叫“一事不再理”的例外,但注意:如果你反复起诉又撤诉,法官可能会怀疑你是在拖延时间或恶意施压,到时候再立案,人家可就得掂量掂量了。
以案说法:张姐的“冲动维权”与及时止损
张姐和邻居因为楼道堆放杂物吵了半年,一气之下告到法院,要求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法院立案后,安排了调解,调解当天,邻居态度诚恳,主动清理杂物还送了一箱水果道歉。
张姐心里一软,当场就想“算了”,但她没经验,以为不说话就算撤了,结果一个月后收到判决书,法院按她原来的诉求判了邻居赔800元。
她慌了,跑去法院问:“我没想要这个结果啊!”
工作人员告诉她:“你当时没提交撤诉申请,案子就继续走了。”
后来张姐补交了撤诉申请,但判决已经出了,为时已晚。
教训是什么?情绪可以冲动,法律程序必须冷静!只要想撤,第一时间写申请、交上去,别等!
法条链接: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简单说:你有权申请撤诉,但最终决定权在法院,不过实践中,只要不是恶意拖延、证据造假等情况,法院一般都会准许。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原告撤诉的,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
也就是退一半,别忘了去办退费手续!
律师总结:撤诉不是“认怂”,而是智慧的选择
很多朋友觉得,撤诉就是“认输”“丢面子”,其实大错特错。真正的法律智慧,不在于打赢每一场仗,而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撤诉,是你作为原告的合法权利,是一种理性止损、化解矛盾的有效方式,但前提是:程序要对、时机要准、沟通要到位。
下次如果你也站在“告还是不告”的十字路口,
👉 想撤?没问题!
👉 怎么撤?写申请、早提交、留凭证!
👉 撤了之后?关系缓和了,成本减少了,法律风险也控制住了。
这才是真正懂法、用法的聪明人。
法律不是用来对抗的武器,而是帮助我们回归理性、解决问题的工具。
撤诉怎么撤?现在你明白了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