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贷逾期的多吗?背后真相让人揪心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原本阳光开朗、背着书包上课的大学生,突然开始躲着电话、不敢回宿舍、甚至悄悄搬出学校?他们不是恋爱失败,也不是挂科太多,而是——被网贷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学生网贷逾期的多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一次简单的数据调查,但背后却藏着无数年轻人在金钱与成长夹缝中的挣扎。
说实话,这年头大学生借网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部新款手机、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网红餐厅打卡,甚至只是为了维持“看起来过得不错”的朋友圈人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消费冲动,往往就成了他们点下“确认借款”按钮的导火索。
而更让人心疼的是,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签下的不只是几百块的贷款,而是一张张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债务网,平台不会告诉你“逾期一天罚息多少”,也不会提醒你“征信记录一旦留下污点会影响十年”,他们只会在你逾期后,用短信轰炸、电话催收、甚至把你的欠款信息发到社交群组里,逼你屈服。
据某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因经济压力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的学生中,超过六成与网络借贷直接相关,而某第三方金融监测机构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在所有网贷逾期用户中,18-24岁群体占比逐年上升,其中在校大学生占到了近三成,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你以为他们都是“挥霍无度”?可现实是,不少学生是因为家庭突发变故、兼职被骗、或者想减轻父母负担才走上这条路,他们不是不懂节制,而是太想体面地活下去,可当还款日一次次逼近,工资还没到账,利息却已翻倍,那种无力感,足以击垮一个刚成年的灵魂。
以案说法:小林的故事,不是个例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叫小林,大二学生,家在偏远山区,父亲去年突发脑溢血,手术花了十几万,家里负债累累,为了不耽误学业,他偷偷在三个网贷平台共借了两万八千元,一部分用于生活费,另一部分寄回家应急。
起初他计划每月还一千,靠周末做家教慢慢还清,可没想到,其中一个平台年化利率高达36%,加上服务费和逾期罚金,短短半年,欠款竟滚到了四万六,催收电话从早打到晚,甚至打给了他的辅导员和室友,有天晚上,他在宿舍楼顶站了两个小时,幸好被保安发现。
我们介入后,通过法律手段梳理合同,发现其中两家平台并无合法放贷资质,且存在“砍头息”“虚假宣传”等问题,法院判决实际只需偿还本金及合法利息部分,减免了近两万元不合理费用,小林保住了学籍,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但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遇到愿意倾听的老师,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请律师维权,更多人在沉默中崩溃,在恐惧中妥协。
法条链接:法律不是摆设,权益需要觉醒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目前约为14.8%左右),超出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也强调,未经许可的机构不得从事放贷业务,许多打着“校园贷”“学生备用金”旗号的app,实则属于非法经营。
更重要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泄露他人个人信息,那些把借款人姓名、学校、班级发到群里施压的行为,已涉嫌违法。
律师总结:年轻不该被债务定义,但必须学会清醒
同学们,我想认真地告诉你们:缺钱不可耻,求助也不丢人,真正可怕的,是你在无助中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式,网贷不是救命稻草,它更像是一根缠住脚踝的藤蔓,一开始轻轻一拉,后来却把你拖进深渊。
如果你已经逾期,请别逃避,第一时间保留证据、梳理合同、联系正规法律援助,很多情况下,你是可以依法维权的,合法的债要还,但不合法的,一分都不该多付。
而对于尚未借贷的同学,请务必守住底线:
👉 不为虚荣借钱;
👉 不信“零门槛、秒到账”的鬼话;
👉 借之前先问自己:“这笔钱,我三个月内能还上吗?”
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风雨,但请相信,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尊严,远比刷一下脸就到账的几千块,更值得骄傲。
这个世界或许不够温柔,但只要你愿意抬头看光,总有人,比如我,愿意为你撑一把伞。
大学生网贷逾期的多吗?背后真相让人揪心,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