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多少人网贷逾期?真相让人揪心!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人开始“消失”?不是他们真的搬去了深山老林,而是——他们可能正被网贷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已经逾期多时,不敢接电话、不敢见人。
这两年,“网贷逾期”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悬在无数普通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底有多少人陷进去了?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数字,但数据背后的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沉重。
先看一组官方释放的信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22年至2023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其中以互联网平台发放的信用贷、现金贷为主的小额贷款,逾期率增长尤为明显,部分第三方机构估算,全国网贷逾期人数可能已突破3000万,这个数字还在缓慢但持续地扩大。
为什么这么多人逾期?原因并不复杂。
“借钱太容易”,刷个短视频,弹出“3分钟到账”“无需抵押”“最高20万”的广告,手指一点,钱就来了,平台用极低的门槛和极具诱惑的宣传,把借贷包装成“消费升级”“应急周转”的解决方案,却很少提醒你:这钱,是要还的,而且利息不低。
收入不稳定,疫情之后,不少行业收缩,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年轻打工人面临收入断档或锐减,原本计划“先借后还”,结果工作丢了、项目黄了,还款链直接断裂。
再加上多头借贷现象普遍,一个人在A平台借了还B平台,B平台又拆东墙补西墙还C平台,最终形成“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直到某一天,所有平台同时催收,彻底崩盘。
更让人心酸的是,很多人逾期并非恶意,他们不是不想还,而是真的还不起,有人每月工资刚到账就被自动划扣,留下不到1000块生活费;有人被催收电话骚扰到不敢回家,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议论“你爸是老赖”……心理压力比债务本身更压得人喘不过气。
也有一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平台那么多,查不到我”“逾期几年就自动消了”,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网贷逾期不仅影响征信,还可能面临法律诉讼、财产查封,甚至影响子女教育、就业。
📌 给正在逾期或即将逾期的人几点建议:
- 别逃避,先面对,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装死,主动联系平台,说明情况,争取协商分期或延期还款。
- 拒绝以贷养贷,这是深渊的入口,越陷越深,哪怕再难,也要斩断这个循环。
- 整理债务清单,把所有平台、金额、利率、逾期天数列清楚,优先还高息、有诉讼风险的。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债务超过承受能力,可以咨询正规法律援助机构或债务重组服务,合法合规地止损。
- 保护个人信息,警惕“反催收”“征信修复”骗局,这些往往是二次收割。
📚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个人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意味着:即使你逾期,平台也不能随意爆通讯录、恐吓、辱骂,这些属于违法行为,你有权依法维权。
这两年,网贷逾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悄然蔓延的社会性困境,它背后是金融便利与风险管控的失衡,是消费主义浪潮下普通人的真实挣扎,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活该借钱”,也不能放任平台无底线放贷。
真正重要的,是建立理性消费观,提升财务抗风险能力,同时社会也应给予逾期者更多理解与出路,毕竟,谁的人生没有过低谷?一时的债务危机,不该成为一辈子的枷锁。
如果你正在经历逾期,天没塌,债能还,路还在,勇敢面对,科学应对,你终会走出这片阴霾。
这两年有多少人网贷逾期?真相让人揪心!,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