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连家人都不愿搭理我…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一响,心跳加速——不是谁的关心问候,而是催收电话又来了,银行卡被冻结、信用分跌到谷底、每天睁眼就是债务压身,更让人心寒的是,当你鼓起勇气向家人求助时,换来的却是沉默、责备,甚至是冷处理:“你自己惹的祸,自己扛吧。”
那一刻,你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立无援,尤其是当最该温暖你的家庭也选择疏远时,那种被抛弃的感觉,比催收短信还要刺骨。
很多人问我:“律师,我欠了几万块网贷,现在利息滚得比本金还高,家里人知道后不但不帮我,反而说我丢脸、败家,甚至不让我进家门……这算不算违法?他们能不能不管我?”
我的回答是:法律上,成年子女的债务由自己承担,父母没有法定偿还义务,所以从法律角度讲,家人可以选择不理会,但这不代表他们的情感冷漠就是合理的,也不代表你就真的走投无路。
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网贷逾期本身不是罪,逃避才是深渊的开始。很多人之所以陷入恶性循环,不是因为借得多,而是因为不敢面对,越拖越久,越躲越怕,最后连亲人都不敢联系,可你想过吗?家人之所以冷淡,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懂你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他们害怕你继续犯错,更怕你把整个家庭拖下水。
我见过太多案例:有人为了帮朋友担保背上网贷,结果朋友跑路;有人因为创业失败,几笔小额贷款雪球般滚成十几万;还有人只是想缓解一时的生活压力,却在“以贷养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他们不是不想还,而是真的还不起了。
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可现实往往是,家人第一反应是愤怒和失望,而不是坐下来一起想办法。
那怎么办?难道只能孤军奋战吗?
当然不是。
第一步,停止以贷养贷。这是最关键的止损点,不要再借新还旧,那只会让你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第二步,主动沟通,哪怕被拒绝。你可以写一封信,或者发一段长消息,诚恳地说明你为什么会陷入网贷、目前的还款能力如何、你打算怎么解决,不要乞求原谅,而是展现担当,家人需要的不是你立刻还清钱,而是看到你愿意面对问题的决心。
第三步,寻求专业帮助。很多地方有法律援助中心或债务调解机构,可以帮你与平台协商延期、分期,甚至减免部分利息,我建议你尽快联系当地司法局或社区法律顾问,别等到被起诉才后悔莫及。
📚以案说法:小陈的故事
小陈,28岁,程序员,月薪1.2万,三年前因父亲重病,医保报销后仍需自费8万元,他没敢跟公司申请救助,也没向亲戚开口,而是陆续在5个网贷平台借款总计13万,起初还能按时还,后来公司裁员,收入锐减,加上平台暴力催收、利滚利,两年后欠款飙升至21万。
他试着向父母坦白,结果父亲当场摔了茶杯:“我们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就拿去乱借钱?”母亲则整日抹泪,说“没脸见人”,从此家里没人接他电话,春节也没让他回家。
绝望之下,小陈找到我们律所,我们帮他梳理所有合同,发现其中3家平台年化利率超过36%,属于高利贷范畴,依法可主张无效,另外两家同意调解,最终达成“本金分期36期,免除全部罚息”的协议,我们协助他申请了个人破产试点程序(部分地区已试行),避免了被执行和征信彻底崩坏。
半年后,小陈带着调解书和还款计划再次回家,这一次,他没有哭诉,而是平静地说:“爸,妈,我错了,但我正在一点点还,你们不用替我还,但能不能听我说完?”
那天晚上,他父亲默默递给他一碗热汤面。
⚖️法条链接:这些权利你要知道
《民法典》第1043条: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虽然不直接规定必须替子女还债,但强调了家庭互助的道德与法律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目前多数网贷年化超36%,明显违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若催收频繁骚扰家人,可能构成侵犯隐私,可依法追责。
《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如已被起诉,务必出庭应诉,切勿缺席,否则法院将缺席判决,后续可能面临强制执行、限制高消费等后果。
✍️律师总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正处在“网贷逾期、家人不理”的困境中,
债务可以重组,信用可以修复,但尊严一旦丢失,就很难捡回来。
家人的冷漠,或许是出于担忧、羞耻或无力感,但这不该成为你放弃自己的理由,真正的成熟,不是永远不犯错,而是在跌倒后,还能咬牙爬起来,一步一步往前走。
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在绝境中重生,他们不是天生强大,而是选择了不逃避。
你也可以。
从今天起,停止自责,启动行动。
哪怕家人暂时不理解,也要为自己争取一次翻盘的机会。
你值得被原谅,更值得被拯救——前提是,你要先伸手拉自己一把。
别忘了,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与希望这一边。
而我,也在这里,陪你一起面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