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信人?难道欠钱不还就会上‘黑名单’
“某某因为没还信用卡,被法院拉入失信名单了!”或者听朋友说:“千万别成失信人,高铁飞机都坐不了!”
听起来是不是挺吓人的?但其实很多人对“失信人”这三个字的理解,还停留在“老赖”“欠钱不还”的模糊印象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到底什么是失信人?它背后意味着什么?又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失信人≠老赖,但比“老赖”更严重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失信人”是法律术语,全称叫“失信被执行人”,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扣的帽子,也不是谁骂你“老赖”你就成了失信人。
只有当你被法院判决要还钱或履行义务,却故意不执行、逃避执行,才会被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换句话说,这个名单不是针对“欠钱的人”,而是针对“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的人。
举个例子:小李借了朋友10万块钱,对方起诉到法院,法院判他还钱,可判决生效后,小李明明有房有车有收入,却偷偷把财产转移,装穷不还,这时候,法院就可以把他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上了“黑名单”,生活处处受限
一旦成为失信人,可不是光丢脸那么简单,国家建立了一套联合惩戒机制,从出行、消费、子女教育到职业发展,全方位给你“设卡”。
- 坐不了高铁、飞机:你想订张机票?系统直接提示“限制高消费”,买不了票。
- 不能住星级酒店、出入高消费场所:KTV、高尔夫、高档餐厅……统统和你说拜拜。
- 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受限:别以为孩子上学不受影响,部分城市已明确限制失信人子女入读高价民办学校。
- 求职受阻: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会查征信和司法记录,一旦发现你是失信人,尤其是金融、国企、公务员岗位,基本没戏。
- 银行贷款、信用卡申请难上加难:银行风控系统一查,直接拒贷。
最狠的是,这些限制不是短期的,只要你不履行义务,这个“标签”就会一直跟着你,像影子一样甩不掉。
列入失信名单,有严格程序
很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莫名其妙就成了失信人,放心,法院不会随意把你拉进去,根据法律规定,必须经过以下步骤:
- 判决生效后,对方申请强制执行;
- 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你仍拒不履行;
- 法院调查发现你有履行能力但故意逃避;
- 经审批后,才能将你纳入失信名单。
如果你主动还款、达成和解,或者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也会依法将你移出名单。失信名单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倒逼履行义务。
✅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成为失信人?
- 尊重判决,及时履行义务,哪怕暂时困难,也要主动联系法院或申请人协商分期、延期,表现出诚意。
- 不要心存侥幸,别以为躲债就能过关,现在的执行手段非常强,微信、支付宝、房产、车辆都能查到。
- 关注自己的司法信息,可以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自己是否被列为被执行人或失信人。
- 如有争议,依法申诉,如果你觉得判决不公或执行不当,应通过上诉、再审等合法途径解决,而不是消极对抗。
📚 相关法条依据(精简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并可以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
-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
- 违反限制消费令;
- 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和解协议等。
- 《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共44个部门参与,对失信人在出行、金融、招投标、任职资格等方面实施联合惩戒。
“什么是失信人?”——它不是一个道德标签,而是一道法律红线。
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信用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法律文书的权威不容挑战,诚实守信才是立足之本。
欠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能还却选择逃避。
别让一时的侥幸,换来一生的枷锁。
如果你正在面对债务纠纷,积极沟通、依法应对,远比“躲”更有效。
毕竟,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坦然面对并解决它。
什么是失信人?难道欠钱不还就会上‘黑名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本文由【法律有温度】原创出品,用通俗语言讲透法律真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