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信人员?难道欠钱不还就一辈子抬不起头?
“某某被列入失信名单,飞机高铁都坐不了!”或者听说谁因为一笔小钱,结果被法院拉黑,连孩子上学都受影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那到底什么是失信人员?是不是只要欠钱没还,就会变成“老赖”?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题。
咱们得搞清楚,“失信人员”不是民间俗称的“老赖”那么简单,它是有明确法律定义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失信被执行人,俗称“失信人员”,是指那些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人,换句话说,法院已经判了你该还钱、该赔款,你也完全有能力还,但你就是拖着不还、躲着不见、转移财产——这种人,就会被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注意这里的关键点:“有履行能力”,如果你真的穷得揭不开锅,工资刚够吃饭,房子是租的,车子是共享单车,法院查了八百遍也没发现你有财产,那通常不会把你列为失信人员,但如果你开着豪车、住着大房子、朋友圈天天晒旅游,却说“我没钱还”,那对不起,法院可不会信你这套说辞。
一旦被列为失信人员,后果可不轻。你将面临一系列“联合惩戒”措施:
- 不能乘坐飞机、高铁一等座以上席位;
- 不能在星级酒店高消费;
- 不能贷款、不能办信用卡;
- 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受限;
- 甚至在某些地区,连共享单车都扫不了你的码!
更严重的是,你的名字、身份证号、执行案号、执行法院等信息,都会被公开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全国可查,这意味着你的“社会信用”彻底崩塌,找工作、谈合作、做生意,都会处处碰壁。
有人可能会问:“那如果我真的一时困难,还不上怎么办?”
别急,法律也给了“出路”,如果你确实暂时无力偿还,可以主动联系法院,说明情况,申请分期还款或达成执行和解。只要态度诚恳、积极沟通,法院通常会给予一定宽限,毕竟,法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人逼上绝路。
但如果你选择“装死”、玩失踪、恶意转移财产,那不好意思,法院有各种手段查你:查银行流水、查房产、查车辆、查微信支付宝……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你以为能藏得住?“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不是吓唬人,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 给大家的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债务纠纷,千万别逃避。
- 主动面对:收到法院传票或执行通知后,第一时间联系执行法官,表明还款意愿;
- 如实申报财产:哪怕没钱,也要如实申报,避免被认定为“隐匿财产”;
- 协商还款计划:争取达成执行和解,分期偿还,避免被纳入失信名单;
- 及时履行义务:一旦和解或判决生效,务必按时履约,否则后果严重。
信用是现代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一旦丢了,想捡回来可太难了。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可以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
明确了对失信人员在出行、消费、金融、招投标、政府采购等30多个领域实施限制。
“什么是失信人员”?不是简单的“欠钱不还”,而是“有能力还却故意不还”的行为被法律和信用体系共同制裁的结果,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用的社会,一次失信,可能影响十年人生,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守信。
法律从不惩罚诚实的人,但一定会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请珍爱信用,远离“老赖”标签,毕竟,你欠的不是钱,是做人的底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