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多少人网贷逾期被催收?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与焦虑?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半夜打来的电话?声音冷冰冰的:“您在XX平台的借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并采取进一步措施。”
这不是骚扰电话,而是国内成千上万网贷逾期者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那么问题来了:国内到底有多少人因为网贷逾期正在被催收?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官方的精确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多方数据中拼凑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图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突破18万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互联网金融平台,而据第三方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估算,当前我国约有1.2亿人曾使用过网络借贷服务,其中逾期用户比例在15%左右,这意味着,至少有1800万人正在面临不同程度的逾期催收压力。
更触目惊心的是,其中约600万人逾期时间超过90天,被定义为“严重逾期”,这类用户往往已经进入第三方催收流程,甚至面临法律诉讼。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困境:
有人因为失业断了收入,却还要还每月几千块的网贷;
有人原本只想借几千应急,结果利滚利变成数万债务;
还有人被“零门槛、秒到账”的广告吸引,稀里糊涂掉进高息陷阱……
而一旦逾期,催收就像影子一样跟上来,电话轰炸、短信威胁、甚至P图发朋友圈、骚扰家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暴力催收,但灰色地带依然存在,有些催收公司打着“合法合规”的旗号,实则用心理压迫、情感操控等软暴力手段逼迫还款。
最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不是不想还,而是真的还不起。
他们不是“老赖”,而是被生活压弯了腰的普通人。
一场大病、一次裁员、一段失败的投资,都可能把一个原本稳定的家庭推入债务深渊。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在放贷时审核宽松,甚至诱导借贷,等到逾期后却翻脸不认人,催收手段极其强硬,这种“前松后紧”的操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风险转嫁。
📌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被催收,记住这几点
- 不要失联,失联只会让情况恶化,主动联系平台,说明困难,尝试协商延期或分期还款。
- 保留所有证据,包括借款合同、还款记录、催收电话录音、短信截图等,一旦遭遇暴力催收,这些是维权的关键。
- 明确催收边界,催收人员不得侮辱、恐吓、骚扰你或你的家人,不得泄露你的隐私。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违法。
- 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咨询法律援助机构,或通过12368法院热线、12377网络举报平台投诉违规催收行为。
- 理性面对,避免以贷养贷,这是最危险的陷阱,越是困难,越要冷静,别让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明确规定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性语言,不得频繁致电影响借款人正常生活。《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 小编总结
“国内有多少人网贷逾期被催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社会的信贷焦虑与金融脆弱性。
1800万逾期人群的背后,是监管的滞后、平台的逐利、个体的无奈与制度的缝隙。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借款人“不懂节制”,也不能放任催收野蛮生长。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更透明的借贷规则、更人性化的逾期处理机制,以及更有力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如果你正在被催收,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站在你这一边。
面对债务,别怕,但也别逃。
看清规则,守住底线,一步一步,总能走出阴霾。
国内有多少人网贷逾期被催收?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与焦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生活很难,但合法的权益,不该被催收的电话轻易碾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