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借款利息到底高不高?多少利息才算合法?
急需用钱,手头又紧,亲戚朋友借不到,银行贷款门槛又高,最后只能选择抵押借款?车子、房子,甚至老家的宅基地,只要能押出去换钱,好像都成了“救命稻草”,可当你签完合同,拿到钱的那一刻,心里却开始打鼓:这利息,到底算不算高?会不会掉进“高利贷”的坑里?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怕的话题——抵押借款多少利息才合法。
抵押借款≠高利贷,但利息不能“没底线”
很多人一听“抵押借款”,第一反应就是“利息肯定高”,这不一定。抵押借款的本质是以实物资产作为担保的借贷行为,因为有抵押物,风险相对较低,理论上利息应该比信用贷更合理。
但现实是,有些民间借贷机构打着“低门槛、快放款”的旗号,实则在合同里埋下“高息陷阱”,表面写着“月息1%”,可加上各种“服务费”“评估费”“管理费”,实际年化利率轻松突破24%,甚至36%!
判断利息是否合理,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得算“综合成本”。
法律红线:多少利息算合法?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有明确的司法保护上限,关键看两个数字:
- 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是央行每月公布的基准利率,以2024年为例)约为3.45%。
- 四倍LPR:这是法律保护的利率上限,按当前LPR计算,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13.8%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举个例子:
你借了50万,用房子做抵押,对方约定年利率18%。
8%以内是合法受保护的,但超过的4.2%部分,你有权拒绝支付,哪怕对方起诉,法院也不会判你还。
特别提醒:如果年利率超过36%,那就涉嫌“高利贷”了,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或“催收非法债务罪”。
常见“利息伪装术”,你中招了吗?
有些机构不会直接写高利率,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变相加价”:
- 砍头息:说好借10万,直接扣掉1万当利息,实际到手9万,但合同按10万还。
- 服务费打包:收取“评估费”“手续费”“担保费”,这些费用如果实质是利息,法院也会合并计算。
- 复利滚雪球:把未还利息计入本金,利滚利,最终债务翻倍。
记住一句话:所有与借款相关的费用,只要实质是利息,都得算进总成本里!
签合同前,必须问清这三件事
- 年化利率是多少?是单利还是复利?
- 有没有额外收费?能否提供明细?
- 逾期利息怎么算?会不会翻倍?
签合同前,一定要让对方提供书面利率说明,并保留所有转账凭证和聊天记录,别怕麻烦,这一步能帮你省下几万块!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抵押借款,建议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虽然审批严一点,但利率透明、流程规范。千万别为了“快”而牺牲“安全”,如果必须选择民间借贷,务必做到:
✅ 查清对方资质
✅ 明确写清利率和费用
✅ 抵押登记要走正规流程
✅ 最好请律师审一下合同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除外。”《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构成“高利转贷罪”。
抵押借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清背后的利息陷阱,无论你押的是车还是房,利息高低直接决定你未来几年的生活压力。合法的利息有边界,超过四倍LPR的部分,你有权说“不”,借钱不是终点,还清才是,别让一时的急用,变成十年的负担。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借到钱,而是借得明白、还得安心。
在签合同前,多问一句,多查一步,你的人生,值得更稳妥的选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