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真的会打你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吗?
某天半夜手机突然响个不停,来电显示是某个陌生号码,接起来却是一个冷冰冰的声音:“您好,您朋友小李在我们平台借款逾期了,请您帮忙提醒他还款。”——那一刻,你整个人都懵了,不是你借的钱,却莫名其妙被卷进别人的债务漩涡,更糟心的是,这种情况还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网贷逾期会打通讯录嘛?”这个问题,几乎成了每个正在或曾经陷入网贷困境的人心头最深的恐惧,咱们就来彻彻底底地聊一聊这个让人焦虑的话题。
为什么他们会知道你的通讯录?
很多网贷平台在你注册借款时,会要求“授权通讯录权限”,表面上看,这只是为了“提升审核效率”或者“用于身份验证”,但实际上,一旦你点了“同意”,你的手机通讯录信息就可能被后台抓取并存储,有些甚至在用户协议里用小字注明:“平台有权在必要时联系紧急联系人”。
你可能觉得:“我只是借个几千块,不至于吧?”但现实是,一旦你逾期,尤其是超过30天未还,部分平台或催收机构就会开始“行动”,而联系通讯录里的人,正是他们常用的“施压手段”之一。
打通讯录,合法吗?
这里要划重点了:正常合规的金融机构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会随意拨打借款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进行催收,他们的催收行为受到严格监管,必须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规定。
但问题出在哪儿?大量不合规的网贷平台、高利贷、甚至是“套路贷”团伙,根本不在监管体系内,他们拿到你的通讯录后,不仅会打给你爸妈、兄弟姐妹、同事,甚至还会用“你老公在外面借钱不还”“你女儿欠钱被法院起诉”这类极具羞辱性和误导性的语言进行骚扰。
这种行为,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骚扰他人生活安宁,甚至可能构成违法催收。
他们能打到什么程度?
根据不少用户反馈,催收电话的“攻势”通常分几个阶段:
- 初期(逾期1-7天):短信提醒、平台内通知,语气相对温和。
- 中期(7-30天):开始频繁电话轰炸本人,偶尔联系你预留的“紧急联系人”。
- 后期(30天以上):全面开启“通讯录轰炸”模式,不分时段地拨打你通讯录里的号码,内容从“提醒还款”升级为“曝光欠款”“影响征信”“即将起诉”等恐吓性话语。
更可怕的是,有些催收还会伪造“法院传票”“律师函”发到你微信或邮箱,目的就是让你心理崩溃,逼你尽快还款。
你有权利说“不”
你的通讯录不是催收的“猎物名单”,根据我国法律,即便是债务人,其亲友也无需承担还款义务,任何人因催收电话受到骚扰,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录音取证:接到骚扰电话时,尽量录音,保留证据。
- 向平台投诉:如果是正规平台,可通过客服或监管渠道投诉其催收行为。
- 报警处理:若催收存在威胁、恐吓、侮辱等行为,可直接拨打110或向网信办、银保监会举报。
- 申请“停止联系”:部分平台提供“停止联系紧急联系人”选项,逾期后可主动申请。
✅ 建议参考: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 借款前务必看清用户协议,尤其是关于“通讯录授权”“数据使用范围”的条款,能不授权就不授权。
- 不要随意填写真实亲友号码作为紧急联系人,必要时可用信任的朋友或虚拟号码。
- 一旦逾期,主动联系平台协商,说明困难,争取延期或分期,避免被推给第三方催收。
- 定期检查手机权限,关闭非必要app的通讯录访问权限。
- 遭遇骚扰,果断维权,别因羞耻感而沉默,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第十三条:
催收过程中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除债务人及其担保人之外的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会打通讯录嘛?”——答案是:正规平台不会,但黑平台真的会,而且手段极其恶劣,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资金紧张,就把自己和亲友的隐私暴露在风险之中。借款需谨慎,授权更需警惕,一旦陷入催收漩涡,别慌,法律站在你这边。你的隐私权、人格尊严,不该为一笔逾期买单。
你可以欠钱,但不能被羞辱;
你可以逾期,但不该连累无辜。
守住底线,理性应对,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网贷逾期了,真的会打你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