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法律怎么界定?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假离婚这一现象日益频繁,引发了许多法律和社会问题,假离婚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什么是假离婚?
假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以离婚为手段规避法律规定或达成某种目的的行为,通常情况下,离婚后一方会重新结婚,而另一方却长期不与前配偶联系,甚至隐瞒婚内财产等情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婚姻的初衷和法律原则,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后果。
如何界定假离婚?
界定假离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1、行为动机:如果双方离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法律规定的义务(如规避债务、房产分割等),则可能涉嫌假离婚。
2、后续行为:如果离婚后,一方没有履行作为前配偶应尽的义务,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等,则可视为假离婚。
3、财产转移:离婚后,一方是否对共同财产进行了不合理的分配或隐藏,也是判断是否假离婚的重要依据。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至第十九条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个人财产以及离婚时应当注意的事项,这些规定为判定假离婚提供了法律依据。
- 第十七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小编总结
假离婚不仅违反道德伦理,也触犯法律,一旦被认定为假离婚,可能会面临财产追讨、法律责任等严重后果,在处理婚姻事务时,应秉持诚信原则,依法依规行事,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假离婚的概念及判定标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