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什么当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真的懂这句俗语背后的法律智慧吗?
“什么不什么当”?乍一听,好像有点绕口,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这句话背后藏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尤其在法律和人情之间,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人在纠纷边缘的抉择。
别看它像一句顺口溜,“什么不什么当”本质上是一种民间对“权衡利弊、知进退”的朴素表达,它没有出现在任何法律条文里,却在无数真实案件中悄然发挥作用,你借了钱给朋友,对方一直拖着不还,你是死磕到底走诉讼,还是念旧情选择和解?这时候,“什么不什么当”就在你心里悄悄响起——“撕破脸不值当”“伤和气不划算”“打官司费时费力不省心”。
这句俗语,说白了就是提醒我们:在做决定前,要掂量清楚什么最重要,什么可以退一步,法律讲究的是“对错”,但生活讲究的是“值不值”,很多人以为打官司就是“赢了”,但现实是,赢了官司,可能输了朋友、丢了生意、耗尽精力。而“什么不什么当”,正是在提醒我们:不是所有“权利”都必须行使,不是所有“理”都值得用尽力气去争。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邻居因为一堵墙的归属吵了五年,从村委会闹到法院,最后判决出来了,赢的一方只多出了30厘米的土地,可这五年里,两家孩子从小玩伴变成了见面不说话的陌生人,老人气出高血压,春节连鞭炮都不敢放,判决书上写着“胜诉”,可谁心里都清楚——这根本“不值当”。
所以你看,“什么不什么当”不是怂,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成熟的处世哲学,它告诉我们:法律是底线,但生活需要弹性,尤其是在民事纠纷中,调解、协商、退让,有时候比一纸判决更有温度、更有效果。
这也不是让你一味忍让,如果涉及人身安全、重大财产权益、原则性问题,那必须“当”!该维权就维权,该起诉就起诉。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气”在作祟,什么是“权”在被侵犯,冲动维权不“当”,沉默纵容也不“当”,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争”,什么时候“让”。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纠纷,不妨先冷静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争的到底是什么?是道理,还是情绪?
- 打赢了,我能得到什么?打输了,我会失去什么?
- 有没有比打官司更好的解决方式?比如调解、协商、第三方介入?
法律是用来保护你的,但不一定非得“用尽”才叫保护,一句“算了,不值当”,反而是最高级的自我捍卫。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 强调的不仅是权利,更是理性与善意。《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 说明协商、和解、调解达成的协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 国家都鼓励“和为贵”,你又何必非走对抗到底的路?
“什么不什么当”看似土气,实则深刻,它不是教你认怂,而是教你在法律与人情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打赢多少官司,而是能在纷争中保持清醒,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法律是刚性的,但人生是柔软的,用智慧去判断“值不值”,比用情绪去争“对不对”,更高级,也更体面。
下次当你想怒发冲冠、一告到底时,不妨轻声问自己一句:
“这事,真的‘当’吗?”
也许,答案就在那一瞬间,变得清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