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到底是干什么的?别再以为它只是搞活动的学生组织了!
学生会是干什么的?是不是觉得它就是一群学生组织个晚会、搞搞卫生、发发通知,顺便刷刷存在感的“花瓶”部门?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学生会远不止是“办活动”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代表学生群体利益、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组织。它的核心使命是搭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维护学生权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同学只知道学生会招新时“刷海报、摆摊位”,活动时“搬桌子、控场子”,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场迎新晚会的背后,是几十个学生会成员连续几周熬夜写策划、拉赞助、协调场地、对接老师?一次食堂饭菜涨价的集体反馈,是学生会代表在后勤会议上据理力争的结果?
学生会的真正价值,在于“发声”与“服务”。
当教学楼空调坏了没人修,是学生会收集意见、提交提案;
当课程安排不合理,是学生会代表召开座谈会,向教务处反映诉求;
当校园安全存在隐患,是学生会联合保卫处推动整改……
这些看似“小事”,恰恰是学生日常生活质量的关键。
更深层地说,学生会是一个“微型社会治理”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沟通协调、如何处理冲突、如何推动变革,很多后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人,都曾坦言:“学生会的经历,是我人生第一堂真正的‘管理课’。”
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学生会“官僚化”“形式化”的问题,个别组织脱离同学、只对老师负责,甚至搞“等级称呼”“内部圈子”,这确实背离了学生会的初心,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正视它的真正功能——它不该是“权力的跳板”,而应是“服务的平台”。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学生,不妨认真了解学生会的职能,不要轻易否定它的价值,可以尝试参与一次提案征集、旁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声音真的可以被听见。
如果你是学校管理者,请给予学生会更多制度性支持,比如设立固定的反馈渠道、保障学生代表的发言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让这个组织真正“有职有权有为”。
如果你是家长,别再认为学生会“耽误学习”,它培养的是责任感、领导力和共情能力,这些恰恰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软实力。
相关法条参考:
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学生会”的独立法律,但其合法性与职能依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
明确学生会是“中国大中学生群众组织”,职责包括“代表和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反映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解决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些规定共同构成了学生会存在的法律与制度基础。
小编总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生会是干什么的?
它不是“老师的传话筒”,也不是“干部的晋升通道”,它本质上是学生群体的代言人和行动者。
它的存在,让校园多了一份温度,让学生多了一种可能。
一个健康运转的学生会,是民主校园的缩影,也是未来公民社会的预演。
下次当你看到学生会的同学在忙碌,请别再说“他们就是在玩”,而要问一句:“我能为这个集体做点什么?”
因为,学生会真正的意义,从来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