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合同到底是什么?一张合同藏着两张脸,你敢签吗?
谈好价格签完合同,对方突然说:“这份是给外人看的,咱们再私下签一份真实的?”听起来好像挺“聪明”,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阴阳合同”。
别被这两个字搞得云里雾里,今天咱们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阴阳合同”究竟是什么?
“阴阳合同”就是同一笔交易,签了两份内容不一致的合同,一份是“阳合同”,用来应付监管部门、税务机关或第三方,比如备案、报税、贷款时用;另一份是“阴合同”,才是真正反映双方真实意思和实际交易金额的协议,通常只在私下留存。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小王想买一套二手房,谈好总价500万,但为了少缴税,中介建议:“咱们合同写300万,去房管局备案用,剩下的200万咱们私下转账。”房管局看到的是300万的合同(阳),而小王和卖家私下签了500万的协议(阴)。
——这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同”。
为什么有人敢用“阴阳合同”?
说白了,目的就两个:避税、规避监管。
- 想少交契税、增值税、个税?做低合同价。
- 想绕过限购政策?伪造婚姻状况或收入证明。
- 想骗贷款?虚高合同价让银行多放款。
这些操作看似“省了钱”“办成了事”,但背后的风险,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阴阳合同”真的安全吗?风险在哪?
法律风险: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
根据《民法典》规定,如果两份合同是为了“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那这份“阴合同”或“阳合同”都有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一旦无效,你的权利就没了保障。
税务风险:偷税漏税,轻则补税罚款,重则坐牢
税务机关一旦查实你通过“阴阳合同”少缴税款,不仅得补缴税款+滞纳金,还可能面临0.5倍到5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直接构成“逃税罪”,刑事责任跑不掉。
举证困难:打官司时,你拿哪份合同说理?
如果将来发生纠纷,比如卖家反悔不交房,你说实际交易是500万,但备案合同只有300万,你拿什么证明?对方一口咬定“就这价”,你手里那份“阴合同”可能连法院都不认。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成了别人设局的“工具人”。
比如有人用“阴合同”让你多付款,然后拿“阳合同”去告你没付清房款——你百口莫辩。
哪些领域最容易出现“阴阳合同”?
- 房产交易:最常见,做低房价避税。
- 影视行业:明星签“大小合同”逃避个税(还记得某冰事件吗?)。
- 建筑工程:中标合同一个价,实际施工另一个价,逃避监管。
- 股权转让:对外报低价,私下高溢价转让。
这些行业监管严、税费高,自然就成了“阴阳合同”的重灾区。
✅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掉进“阴阳合同”陷阱?
- 坚持“一份合同,一个价格”:所有交易内容都写进同一份合同,公开透明。
- 拒绝“走账分离”:所有款项通过合同约定账户支付,保留完整流水。
- 咨询专业律师或税务师:别信中介“这是行业惯例”,合法才是底线。
- 保留沟通证据:微信、录音、邮件等,万一出事能自证清白。
- 主动申报,合规操作:省下的那点税,可能还不够罚单零头。
真正的聪明,是守法;真正的精明,是不贪小便宜。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逃税罪):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阴阳合同”不是 clever,而是 dangerous,它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表面帮你“省钱省事”,实则暗藏法律雷区,你以为躲过了税务局,其实正一步步走进风险深渊。
真正的交易安全,不在于合同写几份,而在于是否经得起阳光检验,别让一时的侥幸,换来一辈子的麻烦。
签合同,就要签得光明正大;做生意,就要做得堂堂正正。
合同不是用来骗人的,是用来保护你的。
别让“阴阳”二字,毁了你的人生“阳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