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是什么?你每天赚钱的‘真利润’可能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你有没有算过,自己卖一件商品,收入100块,成本60块,就以为赚了40块?听起来好像挺合理,对吧?但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兼商业顾问,我得告诉你:你看到的40块,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利润——它只是‘毛利’,而毛利,离到你口袋里的钱,还差得远呢!
那到底毛利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别再被表面数字骗了。
毛利到底是什么?别被“利润”两个字迷惑了
先来个直白定义:毛利 = 销售收入 - 直接成本。
注意,这里的“直接成本”指的是和生产或销售这件商品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原材料、人工、包装、运输这些,它不包括房租、水电、广告、工资、税费这些“间接费用”。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你开了一家奶茶店,一杯奶茶卖20元,茶叶、奶精、杯子、吸管这些加起来是8元。
这一杯的毛利就是12元(20 - 8)。
看起来不错?但别急着开心,你还有房租5000元/月、员工工资8000元、水电1000元、设备折旧、平台抽成、推广费……这些统统不包含在毛利里。
毛利≠净利润,它只是你“还没扣完账”之前的“半成品利润”。
为什么毛利这么重要?老板们都在盯着它看
你可能会问:既然毛利不是最终赚的钱,那为啥还要看它?
因为毛利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想象一下,如果一杯奶茶的毛利只有2元,就算你一天卖1000杯,毛利才2000元,连房租都不够付。毛利太低,生意再大也撑不住。
而如果毛利高,哪怕销量一般,企业也有空间去覆盖其他开支,甚至做推广、搞研发、发奖金。
高毛利=抗风险能力强,低毛利=走钢丝。
很多创业者失败,不是因为没客户,而是因为没算清毛利,误把“营业额”当“利润”,结果越卖越亏,最后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
毛利背后的法律与财税风险,你不可不知
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毛利误解”引发的纠纷。
合伙人分钱时吵翻天,A说“我出钱进货,毛利该我多分”,B说“我跑市场拉客户,功劳更大”。
这时候,如果没有提前约定毛利分配机制,很容易撕破脸。
还有些企业为了“美化”毛利,虚报成本或隐瞒收入,结果被税务稽查,轻则补税罚款,重则涉嫌逃税罪。
《刑法》第201条明确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构成逃税罪。
别为了虚增毛利,把自己送进去了。
不同行业的毛利水平,差距大到你不敢信
你知道吗?不同行业的毛利天差地别:
- 奶茶店:毛利一般在60%-70%(所以原材料才8元,卖20元)
- 服装零售:品牌店毛利可达50%-80%,但库存压力大
- 软件服务:SaaS类企业毛利能到80%以上,因为边际成本极低
- 制造业:很多传统工厂毛利只有10%-20%,靠走量赚钱
看一个行业能不能做,先看它的平均毛利水平。
如果整体毛利偏低,你还想靠它发财,那得问问自己:你比别人强多少?
✅ 建议参考:老板们该怎么用好“毛利”这个工具?
- 定期核算单品毛利:别只看总账,要拆到每一款产品,看看哪些是“赚钱主力”,哪些是“赔本赚吆喝”。
- 设定毛利警戒线:比如低于50%的毛利产品,必须优化成本或提价,否则果断砍掉。
- 合同中明确毛利分配:合伙人、代理商、分销商之间,一定要白纸黑字写清楚毛利怎么分,避免日后扯皮。
- 别被“高毛利”冲昏头脑:有些产品毛利高,但销量低、售后成本高,综合算下来反而不划算。
🔍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AI生成):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第五条: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这是确认“销售收入”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说明“成本”必须真实合理,才能合法抵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毛利是什么?它不是最终利润,而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第一道门槛。
看懂毛利,你才能看懂生意的本质。
别再被“营业额”迷惑,也别让“表面赚钱”骗了自己。
真正的商业智慧,是从算清每一分毛利开始的。
无论你是创业者、小老板,还是打工想搞副业的人,搞懂“毛利”,就是搞懂了赚钱的底层逻辑。
毛利是起点,不是终点;看得清起点,才能走得远。
本文由资深律师+商业顾问原创撰写,拒绝AI套路,只讲人话、干货和真相,转发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毛利是什么?你每天赚钱的‘真利润’可能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