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逾期一边还款还能上岸吗?网贷用户的自救指南来了!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还没捂热,就得马上转给几个不同的网贷平台,还完这笔,那笔又逾期了;明明每个月都在还钱,怎么欠款总额就是不见少,甚至还越还越多?更扎心的是——一边在还款,一边却被标记为“逾期”,这种情况,听起来离谱,却真实地发生在无数普通打工人身上。
咱们不绕弯子,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人头疼的问题:“网贷一边逾期一边还款”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到底是不是在“假还款”?还能不能翻盘?
为什么还了钱,还是算逾期?
先说一个残酷的真相:你还的,可能根本不是“本金”。
很多人以为,只要每个月按时打钱进去,就是在“还贷”,但现实是,很多网贷平台的还款机制是“先息后本”或“等额本息”,而且罚息、违约金、服务费层层叠加,你以为你还了500块,结果480块被拿去抵扣利息和滞纳金,剩下20块连本金的零头都不够。
更可怕的是,一旦你之前有过逾期记录,哪怕后来补上了,系统可能依然把你列为“高风险用户”,后续还款会被优先用于冲抵历史欠款或罚息,而不是当前账单,这就导致了一个诡异的局面:你在持续还款,但系统始终显示“当前逾期”。
还有一个常见情况:你换了个还款银行卡,或者转账时备注没写清楚,平台没及时匹配到账,导致系统判定你“未还款”,等你发现时,已经上了征信逾期记录。
一边还一边逾期,到底要不要继续还?
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但有三个关键判断标准:
平台是否合法?
如果是持牌金融机构或正规备案平台,哪怕利息偏高,也建议继续还,毕竟法律承认“合法债务”,拒不还款可能面临诉讼、强制执行,甚至影响子女教育、出行限制。还款是否有效?
建议你保留所有还款凭证:银行流水、转账截图、平台还款记录,如果平台不认账,这些就是你维权的“铁证”。是否陷入“以贷养贷”死循环?
如果你靠借新还旧维持还款,那不是在“还债”,是在“加速下沉”。真正的还款,是减少总负债,而不是制造更多债务。
面对“一边逾期一边还款”,你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梳理所有债务
拿出纸笔(或用Excel),列出每笔网贷的:平台名称、借款金额、利率、已还金额、剩余本金、逾期天数。只有看清全貌,才能制定策略。
✅第二步:主动协商,争取个性化分期
根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监管政策,借款人有权与平台协商还款计划,尤其是因疫情、失业等不可抗力导致还款困难的,平台有义务提供延期或分期方案。
你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积极还款,但由于收入下降,目前无法一次性结清,希望贵平台能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分期还款计划,避免进一步逾期。”
✅第三步:优先还“合法、低息、有协商空间”的平台
不要平均用力,先把持牌机构、利率合规的平台还上,避免被起诉,高利贷、套路贷平台,先暂停,后续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第四步:警惕催收陷阱
有些催收会说:“你还500就能消除逾期记录。”别信!只有结清欠款并等待征信更新,才能修复记录,任何“花钱消记录”的都是骗局。
建议参考:别让“还款”变成“情绪安慰剂”
很多人坚持还款,是因为“不想当老赖”“怕影响孩子”,这份责任感值得尊重,但也要清醒:盲目还款不等于解决问题,如果你每月还1000,其中900是利息和罚息,那这种“还款”就是在给平台输血,而不是自救。
真正有效的还款,是让本金在减少,总负债在下降,否则,你只是在用今天的钱,买一个“我还算良民”的心理安慰。
建议你:
- 每还一笔,就在债务清单上更新剩余本金;
- 定期查看征信报告,确认还款是否被正确记录;
-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比如法律援助或债务重组服务。
相关法条参考: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个人贷款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贷款人应建立借款人合理收入偿债比例控制机制,结合借款人收入、负债、支出、贷款用途等情况,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控制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
“一边逾期一边还款”不是你的错,但也不能再继续被系统牵着鼻子走,你不是不想还,而是需要一个更聪明的还法。
面对网贷,别光靠“咬牙坚持”,更要“理性突围”。
真正的信用,不是永不逾期,而是在困境中依然选择面对与解决。
你已经在努力了,是时候让这份努力真正见效了。
你还的每一笔钱,都该算数。
别让平台的规则,吞噬了你的希望。
上岸的路,从来不是一个人默默扛下所有,而是学会借力、止损、重新出发。
你,值得一次真正的解脱。
一边逾期一边还款还能上岸吗?网贷用户的自救指南来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