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息说网贷逾期正式立案诉讼?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您在某某平台的借款已严重逾期,现已被正式立案,即将进入诉讼程序,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及人身自由。”——乍一看,心跳都快了几拍。但冷静下来想想:一条短信真的能代表“正式立案”吗?背后是催收套路,还是法律铁拳已经落下?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说自己突然收到这类“立案诉讼”通知,吓得赶紧筹钱还款,生怕坐牢、被起诉、上黑名单,作为一名从业十年的执业律师,我想掏心窝子地告诉你:别慌,先搞清楚真相,再决定下一步动作。
“发信息说立案诉讼”,到底靠不靠谱?
先说结论:仅凭一条短信,不可能构成“正式立案”。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案件后,会向被告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等正式法律文书,而不是通过短信、电话或催收app推送来通知。更何况,立案是法院的职权行为,必须由债权人(通常是网贷平台或其委托的金融机构)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材料,经法院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后,才会正式登记立案。
也就是说,真正的“立案”,你一定会收到法院的纸质或电子送达文书,上面有案号、承办法官、开庭时间等信息。而不是一条冷冰冰的群发短信。
那这些“立案通知”短信是谁发的?
99%是第三方催收公司或平台内部风控部门的施压手段。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制造恐慌,逼你尽快还款。这种“虚假恐吓”虽不合法,但在灰色地带屡见不鲜。
什么情况下,网贷真的会被起诉?
别以为平台不会起诉,现实中,当逾期金额较大(通常超过1万元以上)、逾期时间较长(超过6个月)、且催收无效时,平台完全有可能走法律程序。
尤其是现在,很多网贷平台已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律师事务所,由专业团队批量起诉,这类案件通常走“小额诉讼程序”,流程快、成本低,法院判决后,你不仅得还本金+利息,还可能被强制执行,甚至列入失信名单。
真正的风险不是那条短信,而是你对逾期后果的漠视。
收到“立案”短信,你应该怎么做?
先查证真伪
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或“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查看是否有相关案件。没有记录?那基本可以确定是催收套路。保留证据
截图保存所有催收短信、电话录音,如果对方言语威胁、侮辱、泄露隐私,这些都可作为维权证据。主动沟通,争取协商
如果确实无力偿还,不要逃避,主动联系平台或债权方,申请分期、延期或减免部分利息。很多平台在起诉前会给予一次协商机会。警惕“反向操作”骗局
有些骗子冒充“法院工作人员”或“法务专员”,说“交一笔保证金就能撤案”。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法院从不收“私了钱”!
✅ 给你的三点实用建议参考:
- 别被情绪牵着走——收到“立案”短信先深呼吸,冷静查证比盲目还款更重要。
- 逾期不是罪,但逃避是大忌——主动面对,协商解决,远比等到判决书下来再后悔强。
- 法律是盾牌,不是装饰——如果你被恶意催收、虚假诉讼,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法院审查后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登记立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法院应予支持。《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恐吓、威胁、虚假陈述等方式误导债务人。《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本法相关规定处理。
“发信息说网贷逾期正式立案诉讼”——这句话听着吓人,但真相往往没那么可怕。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藏在一条短信里。你怕的不是起诉,而是未知;而破局的关键,是知情、是行动、是理性应对。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蒙蔽了判断。面对债务,逃避只会让雪球越滚越大,而直面问题,才有翻盘的机会。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站在理性者这边。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妨停下来,查一查、问一问、想一想。一条冷静的回复,胜过一万次慌乱的转账。
本文由资深律师团队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需具体咨询,请联系执业律师。
发信息说网贷逾期正式立案诉讼?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