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额本金到底是个啥?为什么它比等额本息更聪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银行办房贷,客户经理笑眯眯地递上一张还款计划表,嘴里说着“每月还这么多,固定不变”,听起来特别省心,可你心里却犯嘀咕:这“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到底有啥区别?到底哪个更划算?咱们就来把“什么是等额本金”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个明明白白。
先来打个比方,假设你借了100万买房,贷款30年,利率5%。
用“等额本息”,你每个月还5368元,整整30年,雷打不动。
而用“等额本金”,第一个月你还8333元,第二个月8319元,第三个月8306元……每月递减十几块,越还越轻松。
看出区别了吗?
等额本金的核心逻辑是:每个月还的本金一样多,利息则随着剩余本金减少而逐月下降。
比如你贷款100万,分360个月(30年)还,那每个月还的本金就是约2777.78元,第一个月利息是100万×5%÷12≈4166.67元,加上本金,共还6944.45元;第二个月本金剩997222.22元,利息就变成约4155.09元,加上本金,还6932.87元……以此类推。
等额本金的关键词是“前期压力大,后期越来越轻,总利息更少”。
同样是100万贷款,30年下来,等额本金总利息约75.8万,而等额本息高达93.2万——整整省了17万多!这可不是小数目,够你换一辆不错的SUV了。
但话说回来,等额本金也不是人人都适合。
如果你刚工作不久,收入还不稳定,或者家庭支出大,那每月动辄七八千甚至上万的初期还款,可能会压得你喘不过气,这时候,“等额本息”虽然多付点利息,但胜在每月压力均衡,更适合现金流紧张的人群。
说到底,选择哪种方式,不是看哪个“听起来更高级”,而是看你的实际财务状况和长期规划。
如果你收入高、稳定性强,又想尽早减轻负债、少付利息,那等额本金无疑是更“聪明”的选择,它像是一场长跑,开头拼体力,后期靠节奏赢。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房贷或大额贷款,建议你在签合同前,主动向银行索要两种还款方式的详细对比表,包括每月还款额、总利息、剩余本金变化等,不要只听口头介绍,一定要自己算一遍。
尤其是年轻家庭或有提前还款计划的人,等额本金往往更划算。如果担心前期压力大,也可以和银行协商“前三年用等额本息,之后转为等额本金”之类的灵活方案(部分银行支持)。
📚 相关法条参考:
虽然“等额本金”本身不是法律术语,但它涉及《民法典》中关于借款合同的核心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这些条款保障了借款人对还款方式、利息计算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银行有义务清晰告知还款结构,不得隐瞒或误导。
“什么是等额本金”?简单说,每月还一样的本金,利息随本金减少而递减”的还款方式。
它前期还款压力大,但总利息低,长期来看更省钱,适合收入稳定、追求财务自由、想尽早摆脱负债的人。
而等额本息则胜在“每月压力一致”,适合现金流紧张的家庭。
关键不是哪种方式“更好”,而是哪种更适合你的人生阶段和财务节奏。
别让银行的一张表格糊弄了你,搞懂“等额本金”,就是掌握自己钱包的第一步。
毕竟,省下的每一分利息,都是你未来多出来的生活底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