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9厘利息是多少?听起来很便宜,但你真的算明白了吗?
“利息只要月9厘,手续简单,当天放款!”听着是不是特别心动?月9厘,听起来好像每个月才付0.9%的利息,一年下来才10.8%,比银行房贷还低?别急,先别被“低息”两个字冲昏头脑,因为“月9厘”背后的真相,可能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基础概念:“厘”到底是什么单位?在民间借贷和部分非正规金融语境中,“厘”常被用来表示利率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月9厘 = 月利率0.9%,这个换算没错,但问题来了——9%是月利率,不是年利率!
咱们来算一笔账:
如果借1万元,月利率0.9%,那么每月利息就是 10,000 × 0.9% = 90元。
一年12个月,总利息就是 90 × 12 = 1,080元。
看起来年化利率是10.8%,对吧?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很多人忽略了:如果是按月付息、到期还本,那确实是接近10.8%的年利率,可如果贷款是“等额本息”或“先息后本”方式还款,实际年化利率可能更高,甚至接近“复利”计算,导致总成本被拉高。
更严重的是,现实中很多打着“月9厘”旗号的小贷公司、网贷平台,往往还会叠加各种“服务费”“管理费”“手续费”,甚至采用“砍头息”——也就是放款时直接扣除首月利息或费用,比如你借1万,对方说月9厘,但实际到账只有9,500元,那你的实际利率早就远超10.8%了。
更要警惕的是,有些平台把“月9厘”包装成“日息”或“万份收益”,误导消费者。比如说“日息9厘”,那可就是每天0.9%,年化高达328.5%!这已经属于高利贷范畴了,严重违法。
当你听到“月9厘利息是多少”这个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数字,必须问清楚:这是月利率还是年利率?是否包含其他费用?还款方式是怎样的?实际到账金额是多少?
法律上对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有明确限制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比如2024年LPR是3.45%,四倍就是13.8%,也就是说,年化超过13.8%的部分,法院不支持。
而月9厘换算成年化是10.8%,表面上看没超限,但一旦加上各种隐性收费,综合年化利率很容易突破红线,变成非法放贷。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考虑借款,听到“月9厘”这样的宣传,千万别被数字迷惑,建议你:
- 要求对方提供书面合同,明确写清利率、还款方式、各项费用;
- 计算实际年化利率(APR),可以用贷款计算器输入金额、期限、每月还款额来反推;
- 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避免陷入“套路贷”;
-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和转账凭证,一旦发生纠纷,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明确将“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且年利率超过36%”的行为,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月9厘利息是多少”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实则是一场关于金融常识与法律底线的较量。表面低息的背后,可能是层层嵌套的费用陷阱。真正的聪明人,不只看“月9厘”,更要看“实际到手多少”和“总共要还多少”。
合法的借贷,透明是前提;安全的借款,理性是底线。别让一时的“低息诱惑”,换来长期的债务泥潭,搞清楚每一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才是对自己钱包最大的负责。
下次再听到“月9厘”,不妨微微一笑,反问一句:“请问,这是年化还是月化?有没有其他费用?能给我算个实际利率吗?”——这一问,可能就帮你避开了一场金融陷阱。
月9厘利息是多少?听起来很便宜,但你真的算明白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