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利息4厘是多少?听起来很低,但你真的算明白了吗?
“我们这儿贷款月息只要4厘,超低!”或者朋友聊天时随口一提:“哎,我那笔借款月利息才4厘,挺划算的。”这时候,你是不是也下意识觉得——哎,才4厘?那不就是0.4%?好像真不贵啊。
可问题是,月利息4厘到底等于多少?它真的像听起来那么“便宜”吗?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从法律、财务、现实三个维度,把“月利息4厘”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彻底讲清楚。
咱们得搞明白,“厘”到底是什么单位,在民间借贷和金融术语中,“厘”通常指“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月利息4厘,等于月利率0.4%,比如你借了10万元,每个月的利息就是:
10万 × 0.4% = 400元
看起来不多,对吧?一个月400块,一年就是4800元,年化利率就是4.8%,这比银行房贷利率还低呢!
但!等等——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合法”的利率?有没有可能,这个“4厘”背后藏着坑?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民间借贷的利率有没有法律红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修订),民间借贷的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是“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举个例子,如果当前一年期LPR是3.45%,那么四倍就是13.8%,超过这个利率的部分,法院不支持。
而月息4厘,换算成年利率是4.8%,远低于13.8%的司法保护上限。所以从法律角度看,月利息4厘是完全合法且受保护的,甚至可以说“相当良心”。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4厘很贵”?或者反过来,为什么有些看似“4厘”的贷款,最后却让人背负沉重负担?
原因可能出在这几个地方:
“4厘”是名义利率,实际成本可能更高
有些贷款机构打着“月息4厘”的旗号,但会收取各种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砍头息,比如你借10万,对方直接扣掉5000元“手续费”,你实际到手9.5万,但利息还是按10万算,这样一来,实际利率可能远超4.8%。还款方式影响实际负担
如果是等额本息还款,前期利息占比高,虽然月息标的是4厘,但总利息支出可能让你感觉“越还越多”,而如果是先息后本,压力集中在最后,也可能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4厘”是否写进合同?有无口头承诺?
法律只保护白纸黑字的约定,如果你只是听业务员口头说“月息4厘”,但合同里写的是“综合费率”或模糊表述,一旦发生纠纷,你可能很难维权。
判断“月利息4厘”到底划不划算,不能只看数字,更要看合同细节、收费结构和还款方式。
给你的几点建议参考:
- 一定要看年化利率(APR),而不是只看月息,把月息乘以12,得出年化利率,再和其他贷款产品对比。
- 所有费用必须写进合同,别说“我们不收其他费用”,一定要落实到书面,避免后期扯皮。
- 警惕“低息陷阱”,有些平台用“4厘”吸引你,但通过高违约金、复利计息等方式变相提高成本。
-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尤其是微信、电话录音等,关键时刻能成为证据。
- 超过LPR四倍的利息,坚决不还,法律站在你这边。
相关法条参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小编总结:
月利息4厘,换算成年利率是4.8%,在当前法律框架下,不仅合法,而且属于偏低水平。但“低息”不等于“没坑”,真正决定你借款成本的,不是那个漂亮的“4厘”数字,而是背后的合同条款、收费结构和还款方式。别被表面的低利率迷惑,要看清每一分钱是怎么算出来的。借钱不是小事,签合同前多问一句,可能就省下几千块。合法的利率,也要用合法的方式去约定和履行。
月利息4厘是多少?听起来很低,但你真的算明白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