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接到内部渠道还款电话?这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因为一时资金周转不开,网贷逾期了几天,正愁着怎么跟平台协商,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贷款平台客服”或“法务专员”的电话?对方语气专业,报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借款金额,甚至还能准确说出你逾期的天数,他们告诉你:“我们有内部渠道,现在只要还80%,剩下的20%可以帮你申请减免,还能撤销征信记录。”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
别急着转账!这很可能就是一起典型的“网贷逾期诈骗”案例。
我们团队接手了多起类似的咨询案件,受害者几乎都符合一个共同特征: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过网贷逾期,心理压力大,急于修复信用、避免被起诉,诈骗分子正是抓住了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理,精心设计话术,步步为营,诱导受害人一步步踏入陷阱。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改编的网贷逾期诈骗案例分析题:
小李因创业失败,名下三笔网贷累计逾期超过两个月,催收电话不断,征信也亮起了红灯,某天,他接到一个号码归属地为北京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知名网贷平台的“风控法务部王主任”,语气严肃但不失“体谅”,对方准确报出了小李的借款信息,并表示:“我们平台最近在做不良资产清理,可以走内部通道帮你结清债务,只需原金额的70%,还能立即撤销逾期记录,避免被起诉。”
小李心动了,对方随即发来一个企业微信账号,通过后发送了一份“债务结清协议”,上面有平台LOGO、公章(看似真实),还附带一个私人银行账户,要求“限时转账,否则通道关闭”,小李转账1.8万元后,对方称系统异常,还需再交5000元“保证金”,小李这才意识到不对,报警后发现,所谓“王主任”使用的电话号码是虚拟号段,银行账户为异地开立的二级卡,资金早已被层层转移。
这个案例揭示了网贷逾期诈骗的典型套路:
- 精准信息获取:诈骗分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贷款平台、逾期情况等,增强可信度;
- 冒充权威身份:伪装成平台客服、法务、银监会工作人员等,利用人们对“官方”的信任;
- 制造紧迫感:“限时优惠”“通道即将关闭”“再不处理就起诉”等话术,让人来不及思考;
- 诱导私下转账:所有操作引导至微信、私人账户,避开正规平台还款通道;
- 层层加码:一旦受害人转账,就会以“系统错误”“审核费”“解冻金”等理由继续索要钱财。
面对“网贷逾期诈骗”,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里有几个关键建议供你参考:
- 所有还款必须通过官方APP或官网进行,绝不轻信任何“内部渠道”“特殊减免”的承诺;
- 接到陌生电话提及贷款信息,务必保持警惕,可通过平台官方客服电话反向核实;
- 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添加所谓“工作人员”微信;
-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网络上填写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敏感信息;
-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通话记录、转账凭证、聊天截图等。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即构成“数额较大”,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违者将依法承担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小编总结:
网贷逾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焦虑中失去判断力,让骗子钻了空子。
真正的贷款平台绝不会通过私人账户收款,也不会承诺“减免+修复征信”这种既违规又不现实的“福利”。凡是让你转账到个人账户的“还款方案”,100%是诈骗。
与其病急乱投医,不如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分期、延期,或寻求正规法律援助。你欠的是一笔钱,但骗子想骗走的是你全部的信任和积蓄。
面对“网贷逾期诈骗”,保持清醒,守住底线,才是真正的自救之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