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网贷逾期的旗号骗取钱财,是真的催收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您好,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再不还款将面临起诉、列入征信黑名单,甚至影响子女上学!”
语气严厉、信息精准,连你借了多少钱、哪天借的都说得一清二楚。
你一紧张,赶紧问怎么处理,对方立马“贴心”地告诉你:“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只要把欠款打到指定账户,我们马上帮你撤销记录。”
听起来很“专业”吧?但这很可能不是催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诈骗。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普及,网贷逾期问题日益突出,而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借题发挥”,打着“网贷逾期”的旗号实施诈骗,专挑那些心急如焚、急于修复信用的人下手,他们利用受害人害怕被起诉、担心征信受损的心理,一步步诱导转账,最终实现非法牟利。
这类骗局长什么样?
冒充正规平台客服或法务人员
骗子往往使用虚拟号码拨打,自称是某知名网贷平台的“风控部门”“法务专员”或“第三方催收公司”,报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借款金额等真实信息,让你信以为真。制造恐慌情绪
他们会用“法院传票已发出”“征信永久拉黑”“家人将被通知”等话术制造紧张氛围,让你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或“代偿账户”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他们不会让你通过官方渠道还款,而是要求你把钱转到某个私人账户、扫码支付,甚至下载指定APP进行“资金验证”。伪造文件增强可信度
有些骗子还会发来伪造的“立案通知书”“执行裁定书”或“征信报告”,图文并茂,极具迷惑性。
真正的贷款机构不会通过私人账户收款,更不会要求你转账到“安全账户”来“消除逾期”。
为什么他们能掌握你的真实信息?
这正是骗局最让人防不胜防的地方。
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已经在某些数据泄露事件中被贩卖,黑产链条上,有专门倒卖公民信息的“料商”,他们会把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借款记录打包出售,骗子买来后,精准“投放”诈骗,命中率极高。
但这不代表你真的逾期了。信息真实 ≠ 债务真实。
你可能只是被“误伤”,或者曾经申请过但未放款,又或者平台早已结清,却被骗子拿来当“工具”。
如何识别真假催收?
- 看渠道:正规催收一般通过官方APP消息、短信或备案电话联系,不会用私人微信、QQ或陌生号码。
- 看话术:不会威胁恐吓、不会诱导转账、不会索要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
- 看收款方式:所有还款必须通过平台官方通道,绝不接受私人账户、二维码或“代偿服务”。
- 查证核实:接到催收电话,第一时间登录你借款平台的官方APP,查看还款状态,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确认。
最简单的一招:凡是让你转账到非官方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建议参考:
如果你接到类似电话,千万别慌,更别急着转账。
- 挂断电话,不要透露任何验证码或银行卡信息;
- 登录你借款平台的官方APP,查看实际还款状态;
- 拨打平台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 如确认是诈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通话记录、短信、转账凭证等证据;
- 建议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免费查询),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保持冷静,是避免被骗的第一道防线。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打着网贷逾期的旗号骗取钱财,本质是利用恐惧心理实施的精准诈骗。
它披着“合规催收”的外衣,却干着违法敛财的勾当。
面对这类骗局,我们既要提高警惕,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真正的债务不会通过恐吓和私下转账解决,真正的平台更不会让你把钱转给“个人”。
当你感到不安时,不妨先深呼吸,登录官方渠道查一查,打个客服电话问一问——多一步核实,少一场损失。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冷静,是你最强大的反诈盾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