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到底是什么人?欠钱不还就叫老赖吗?
朋友借钱时信誓旦旦说“下个月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或者你打官司赢了,法院判决对方还钱,可对方就是赖着不履行?这时候,很多人会脱口而出:“这人真是个老赖!”
但你知道吗?“老赖”这个词,不是随便喊喊的,它背后有一整套法律定义和制度支撑。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到底什么是老赖?
“老赖”不是口头骂人,而是法律术语
很多人以为“老赖”就是欠钱不还的“坏人”,其实这个说法太笼统了,在法律上,“老赖”有一个正式名称——“失信被执行人”,这个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指的是: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义务的人。
换句话说,不是所有欠钱的人都叫老赖,只有那些法院已经判了要还钱,但他有钱不还、故意逃避执行的人,才会被贴上“老赖”的标签。
举个例子:
小王借了小李10万块,到期不还,小李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小王必须还钱,判决生效后,小王银行卡里有20万,却把钱转走、买豪车、出国旅游,就是不还小李,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可以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赖名单”。
成为“老赖”会面临哪些后果?
你以为“老赖”只是名声不好?那就太天真了。一旦被法院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生活将处处受限,甚至寸步难行。
高消费被全面限制
不能坐飞机、高铁一等座以上,不能住星级酒店,不能出入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场所。子女教育受影响
部分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会查询家长信用记录,“老赖”的子女可能被限制就读高收费学校。贷款、信用卡申请基本无望
银行和金融机构联网查询信用系统,一旦发现是“老赖”,直接拒贷。公开曝光+联合惩戒
法院会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公交站台、社区公告栏等公开“老赖”信息,包括姓名、照片、身份证号(部分遮挡)、欠款金额等,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如果情节严重,比如转移财产、暴力抗法,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怎么才算“有履行能力”?
这里有个关键点:被列为“老赖”的前提是“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如果一个人真的没钱,比如失业、重病、破产,法院会认定其“无履行能力”,不会轻易将其纳入失信名单。
但现实中,很多人“装穷”——名下没房没车,实际上钱都转给亲戚,自己开公司当“幕后老板”,这种“隐形财产”一旦被查实,照样会被认定为“有履行能力”,照样要上“老赖榜”。
法院现在查财产手段很多:银行流水、支付宝、微信支付、房产、车辆、股权、保险……只要有钱动过,就很难完全藏住。
📌 建议参考:如果你是债权人,该怎么办?
如果你遇到“欠钱不还”的人,别光在朋友圈骂,要依法维权:
- 先起诉:收集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 申请强制执行:判决生效后对方仍不还钱,立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申请列入失信名单:向执行法官申请将对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提供财产线索:主动向法院提供对方的财产信息,比如新开的银行账户、隐藏的房产等,加快执行进度。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及时行动,才能让“老赖”无处可逃。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信用惩戒。《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执行;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等方式逃避履行义务的。《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老赖”不是一句情绪化的骂名,而是一种法律上的失信惩戒机制,它既是对恶意逃避债务者的震慑,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债权人,也可能面临债务纠纷,了解“老赖”的真正含义,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更理性地看待社会信用问题。
别让诚信成为奢侈品,也别让逃避成为习惯,法律的天平从不偏袒,欠的每一分钱,终将付出代价。
如果你身边有“老赖”,别忍气吞声——拿起法律武器,让正义不被拖延。
老赖到底是什么人?欠钱不还就叫老赖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