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提起来就让人咬牙切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老赖”这个词,尤其是在朋友借钱不还、公司拖欠工资、甚至亲戚之间产生经济纠纷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他就是个老赖!”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老赖?
老赖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老赖”其实是“老赖皮”的简称,指的是那些长期拖欠债务、拒不履行法院判决义务的人,虽然这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但在司法实践中,它通常指代的是失信被执行人。
一个人如果被法院判决要还钱,但有能力却故意逃避执行,那他就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
成为“老赖”的后果有多严重?
别以为“老赖”只是一个民间说法,实际上一旦被法院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面临的限制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 不能坐高铁、飞机
- 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 限制购买房产、车辆
- 禁止进行高消费行为
- 银行账户会被冻结或划扣
- 影响征信记录,甚至影响就业机会
不仅如此,现在全国法院系统还会通过各种平台曝光“老赖”信息,包括姓名、照片、身份证号、欠款金额等,让这些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如何识别身边的“老赖”?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背地里早已经被列入了黑名单,如果你是债权人,想知道自己是否遇到了“老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询:
- 中国裁判文书网
- 人民法院公告网
- “信用中国”官网
- 天眼查、企查查等商业数据库
建议大家在借贷、合作前,提前做好背景调查,避免掉入“老赖陷阱”。
【建议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老赖”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手段:
- 借贷时务必要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还款时间与违约责任;
- 留存好转账凭证、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材料;
- 一旦对方逾期不还,应尽快向法院提起诉讼;
- 判决后若对方仍不履行义务,要及时申请强制执行;
- 同时可向法院申请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形成法律震慑。
【相关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55条:对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可以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其姓名等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将被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 失信被执行人将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高消费等方面受到联合惩戒。
【小编总结】
“老赖”看似只是民间俗语,但它背后承载的是整个社会对诚信缺失的强烈反感。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也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珍视自己的信用,尊重法律判决。
如果你正面临债务纠纷或遭遇“老赖”问题,不要慌张,也不要轻信所谓的“私力救济”,拿起法律武器,合法维权才是最有力的反击。
记住一句话:法律不会让老实人吃亏,也不会给失信者第二次侥幸的机会。
老赖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提起来就让人咬牙切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