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是什么意思?听上去很专业,其实和你我息息相关!
别人突然找你要钱,说你欠他一笔账,可你压根不记得有这回事?或者在签合同时,对方突然拿出一堆条款说你违约了,而你觉得自己明明按规矩办事?这时候,你心里是不是冒出一个念头:“我能反驳吗?我有权利解释吗?”
当然有!这种“反驳”“解释”“为自己说话”的法律行为,专业术语就叫——抗辩。
那到底抗辩是什么意思呢?抗辩就是一方在面对对方的主张或请求时,依法提出理由来否定、削弱或阻止对方权利实现的法律行为,它不是耍赖,不是抵赖,而是在法律框架内,用事实和规则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的正当手段。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老王借了小李一万块,约定一年后还,结果到期小李没还,老王起诉到法院,但小李拿出一张收条,说:“我早就还了,这是你亲笔写的收据。”
这时候,小李的这个“我已经还了”的说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抗辩,他不是否认借款事实,而是针对“未还钱”这个主张,提出“已还款”的反驳,从而阻止老王胜诉。
再比如,你在网上买了个手机,结果货不对板,商家还死不承认,你去投诉,平台要求你举证,你提交了聊天记录、开箱视频,说:“我没收到承诺的配置,这属于虚假宣传。”
你的这些回应,其实在法律上也是一种抗辩思维——你不是被动接受责任,而是在主动主张权利、反驳对方的不合理立场。
所以你看,抗辩不是律师专属,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该懂的法律武器,它存在于合同纠纷、债务追讨、劳动仲裁、甚至邻里矛盾中。懂得抗辩,就是懂得在被误解、被冤枉、被侵犯时,如何有理有据地站出来说“不”。
但要注意,抗辩不是随便说说,它得有事实依据、法律支持、证据支撑,比如你说“钱还了”,就得有转账记录或收条;你说“没违约”,就得拿出合同条款和履约证明。没有证据的抗辩,就像没有子弹的枪,看起来威风,实则无力。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诉讼、催收、合同纠纷,别急着认怂或硬刚,先冷静分析:对方的主张有没有漏洞?你有没有可以反驳的理由?比如诉讼时效过了、对方没履约在先、合同条款不明确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抗辩点。建议及时收集证据,咨询专业律师,把你的抗辩理由组织成有逻辑、有依据的法律陈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 这就是“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 这是“不安抗辩权”的体现,允许你在有证据时暂停履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 抗辩也一样,谁主张,谁举证,别光说不练。
小编总结:
抗辩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对抗,而是对话;不是逃避,而是捍卫,在法律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而抗辩,就是让你的声音被听见的那把钥匙。
别再觉得法律离你很远,也别以为“抗辩”只是法庭上的专业术语。它其实藏在每一次你为自己解释、为权益发声的瞬间。
懂抗辩,不是为了挑起争端,而是为了在风雨来临时,站稳脚跟,有理有据地说出那句:“我不同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