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是什么意思?听上去高大上,其实和你我息息相关!
你有没有在看新闻、刷短视频,或者翻法律条文的时候,突然蹦出个词——“法益”?心里一咯噔:这词儿听着挺专业,是不是律师圈的“黑话”?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法益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重要?又和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先说结论:法益不是法律上的利益,而是法律所保护的、值得被保护的“正当利益”,听起来有点绕?没关系,咱们一步步拆解。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突然被人推了一把,差点摔倒,这时候你气不打一处来,想报警,警察来了问:“你受伤了吗?”你说:“没受伤,但我觉得很不舒服,尊严受到了侵犯!”
这时候,警察可能会说:“抱歉,没有实际伤害,我们不好立案。”
可如果对方把你推倒了,手机摔坏了,那就不一样了——手机是你的财产,财产损失就是一种“法益”受损,法律就会介入。
看到区别了吗?不是所有“我觉得吃亏了”的事,法律都管,法律只管那些它认为“值得保护”的利益,这些被法律认可并加以保护的利益,法益”。
- 你的生命健康,是法益;
- 你的钱包不被偷,是法益;
- 你在网上不被造谣,人格尊严也是法益;
- 甚至,社会公共秩序、国家税收制度,也都是法益的范畴。
法益的核心,是“值得法律保护的价值”,它不是简单的“好处”或“利益”,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正当性、需要法律出面维护的“正当权益”。
举个例子:你朋友欠你一万块,一直不还,你很生气,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了,没错,这确实是你的“利益”,但只有当你通过合法途径(比如起诉)主张权利时,这个“债权”才被法律确认为“法益”,如果你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证据,法律可能就不认为这个“利益”值得保护。
再比如,有人在网上发帖说“我讨厌某某明星”,这属于言论自由,一般不构成法益侵害;但如果他编造谣言说“某某明星偷税漏税被抓”,这就可能侵害了明星的名誉权——名誉权就是一种人格法益,法律就会出手制止。
所以你看,法益其实是法律的“价值判断标尺”,它决定了:哪些事法律要管,哪些事法律不管;哪些行为构成违法,哪些只是道德问题。
在刑法里,法益更是核心概念,我们常说“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比如盗窃罪侵害的是财产权法益,故意伤害罪侵害的是人身权法益,如果一个行为没有侵害任何法益,哪怕它看起来很“离谱”,也不一定构成犯罪。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处理法律纠纷,比如被造谣、被拖欠工资、或者遭遇网络侵权,别只想着“我吃亏了”,而要思考:我的哪项法益受到了侵害?是人身权、财产权,还是人格权?
明确这一点,才能精准选择维权路径,比如名誉受损,可以主张侵权责任;财产被侵占,可以报警或起诉。搞清楚“法益”是什么,就等于找到了法律保护的“入口”。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条:
“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 财产权是典型的法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
→ 人格权背后,就是人格法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 这些“保护”的对象,本质上就是刑法所维护的法益。
小编总结:
别再被“法益”这个词吓到了,它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法律背后那颗“守护正义”的心。法益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法律愿意站出来为你撑腰的那些正当利益。
无论是你的钱包、你的名声,还是你的安全感,只要它值得被保护,法律就会把它纳入“法益”的范畴。
下次再听到“法益”,别懵,想想:这件事,法律该不该管?值不值得保护?答案就在其中。
懂了法益,你就离“法律明白人”更近了一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