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到底包括啥?90%的人都搞错了!
你有没有想过,公司账面上那个“营业收入”数字,到底从哪儿来?是不是只要收了钱,就算营业收入?还是说只有卖货才算?很多老板、创业者甚至财务新人,对“营业收入包括什么”这个问题都一知半解,结果报税出错、财报失真,甚至被税务稽查盯上,真是得不偿失。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营业收入,到底包括什么?
得明确一点:营业收入 ≠ 所有进账的钱,很多人误以为,只要银行账户多了一笔钱,就是营业收入,错!大错特错!比如你卖设备收了客户50万,这算营业收入;但如果你向银行贷款100万,这笔钱进账了,但它属于“负债”,跟营业收入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那到底哪些才算营业收入呢?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主要业务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听起来有点专业?别急,咱们拆开说。
销售商品收入:这是最常见的,比如你是卖手机的,每卖出一部手机收的钱,就是营业收入,无论是一次性收款,还是分期收款,只要商品所有权转移了,就该确认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比如你是做设计、咨询、装修的,客户付的服务费,也属于营业收入,哪怕项目还没结束,只要服务进度达到一定阶段,就可以按比例确认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这个很多人容易忽略,比如你把厂房出租,收的租金;或者你有专利技术,授权别人用,收的使用费,这些都属于营业收入。
其他主营业务收入:比如你是个电商平台,除了卖货,还收商家的入驻费、广告费,只要这些业务是你公司的常规经营项目,也都算营业收入。
但要注意!下面这些不算营业收入:
- 投资收益(比如炒股赚的钱)
- 营业外收入(比如政府补贴、罚款收入)
- 筹资活动带来的资金(比如借款、股东增资)
关键点来了:收入确认必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就是说,不是钱到账才算收入,而是要看“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收入金额能否可靠计量”、“相关的成本能否可靠核算”等条件,比如你12月发货,客户1月才付款,那收入也得算在12月。
这可不是小题大做。很多企业因为收入确认不当,导致利润虚增或虚减,轻则影响融资,重则涉嫌财务造假,尤其是现在金税四期全面上线,税务系统对收入、成本、发票的匹配越来越智能,稍有不慎就会被系统预警。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企业主或财务人员,建议定期梳理收入确认政策,确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特别是涉及跨期服务、分期收款、退货条款等复杂情况时,最好请专业会计师或税务师协助判断。别为了图省事乱确认收入,否则后期调整成本更高,甚至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日常记账时要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发票开具、合同签订、发货记录等原始凭证务必齐全,做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相关法条参考: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年修订)第二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五条:
“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小编总结:
营业收入不是“所有进账”,而是“日常经营中该赚的钱”,它反映的是企业核心业务的赚钱能力,是财报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搞不清营业收入包括什么,轻则账目混乱,重则影响决策、惹上税务麻烦,无论是老板还是财务,都得把这个问题吃透。收入确认要合规,凭证齐全是底线,专业支持不能少,别让一个小概念,拖垮了你辛辛苦苦做大的生意。
营业收入到底包括啥?90%的人都搞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