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社保最低多少钱?2024年最新标准一次说清,别再被忽悠了!
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同事、朋友聊起社保缴费的事?“哎,我这个月社保交了快两千!”“我刚入职,公司说按最低标准给我交。”——听到这些话,你是不是心里也犯嘀咕:在北京,交社保的最低标准到底是多少钱?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变,搞不清楚的话,不仅可能影响你未来的养老金、医保报销,还可能被单位“钻空子”少缴,吃亏的可是自己。
咱们就来一次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不绕弯子,不堆术语,用大白话告诉你:北京交社保最低多少钱?这笔钱都花在哪了?谁出?怎么算?
2024年北京社保最低缴费标准是多少?
咱们得明确一点:社保缴费不是固定金额,而是根据“社保缴费基数下限”来计算的。这个基数每年7月调整一次,依据的是上一年度北京市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
根据北京市人社局2023年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社平工资为11,282元/月,按照规定,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社平工资的60%,也就是:
11,282 × 60% ≈ 6,769元/月
2024年7月之前,北京社保的最低缴费基数是6,769元,而从2024年7月起,预计会根据2023年新公布的社平工资进行调整,预计最低基数将上涨至约7,000元左右(具体以官方通知为准)。
按最低基数交社保,个人和单位各出多少?
社保包含“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其中工伤和生育由单位全额承担,个人不缴费,我们重点看前三项。
以2024年上半年(基数6,769元)为例,按最低标准缴纳:
项目 | 个人缴费比例 | 单位缴费比例 | 个人月缴 | 单位月缴 |
---|---|---|---|---|
养老保险 | 8% | 16% | 52元 | 1,083.04元 |
医疗保险(含生育) | 2% + 3元大病 | 10% | 38元 | 90元 |
失业保险 | 5% | 5% | 85元 | 85元 |
合计 | 约713.75元 | 约1,793.79元 |
划重点:
👉个人每月最低需缴纳约714元
👉单位需为员工承担约1,794元
👉合计每月总支出约2,507元
也就是说,哪怕你工资不高,单位按最低基数给你交社保,你每个月也要从工资里扣700多块。
为什么这个数字很重要?
很多人觉得:“反正单位给我交了就行,管它交多少?”——错!社保缴费基数直接关系到你未来的待遇!
- 养老金:交得越多、年限越长,退休后拿得越多,按最低基数交,未来养老金可能只够基本生活。
- 医保报销:个人账户返钱、报销比例都和缴费挂钩,基数低,返钱少,看病更“肉疼”。
- 生育津贴、失业金:都是按你缴费基数算的,基数低,领得也少。
更关键的是,如果单位长期按远低于你实际工资的标准交社保,属于违法行为!你可以依法维权。
哪些人适用最低缴费标准?
不是所有低收入者都该按最低交,根据规定:
- 如果你的月工资低于6,769元,可以按实际工资作为基数,但不得低于最低下限。
- 如果你的月工资高于6,769元但低于33,846元(上限300%),应按实际工资缴纳。
- 单位不能擅自按最低基数给你交,除非你真实收入确实低于这个数。
特别提醒:有些公司为了省钱,给月薪过万的员工也按最低基数交社保,这是典型的“社保偷逃”,你有权要求补缴。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打工人,建议:
- 每月查一下工资条或“北京通”APP里的社保缴费记录,确认缴费基数是否与实际工资匹配。
- 如果发现单位长期按最低基数缴纳,而你工资远高于此,可先与人事沟通,协商无果可向社保稽核部门投诉。
- 自由职业者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选择按最低基数缴纳,月缴约1,740元左右(2024年标准),性价比高,建议持续缴纳不断缴。
相关法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在规定期限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缴费基数应当按照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
《北京市社会保险条例》相关规定:
社保缴费基数每年调整一次,下限为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上限为300%。
北京交社保最低多少钱?现在你心里应该有数了——2024年上半年,个人最低要交714元左右,单位要出近1800元。这不是一笔小钱,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
社保是国家给每个人的“安全网”,交得多,未来才更有保障,别再觉得“交最低就行”,也别让单位钻了空子。搞清楚自己的缴费基数,就是对自己未来负责。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帮你避了坑,记得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多一个人知道,就少一个人吃亏。
北京交社保最低多少钱?2024年最新标准一次说清,别再被忽悠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