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四年,真的会被遗忘吗?真实案例告诉你真相!
你有没有想过,一笔网贷逾期四年,平台是不是早就忘了你?
是不是只要拖得够久,债务就会自动消失?
是不是法院不会再找你,征信也不会再影响你?
我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深深意识到:“你以为的逃避,其实是把刀插在自己未来的脚上。”
案例还原:小李的“沉默四年”
小李,30岁,普通上班族,四年前因为创业失败,手头紧张,陆续在几个网贷平台借了将近15万元,刚开始还能勉强还上,但后来收入断了,索性“破罐子破摔”,选择了“躺平”。
他心想:“反正平台那么多,催收一阵子也就算了,四年了,总该忘了我吧?”
可现实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
去年年底,小李准备买房,去银行申请贷款,结果被直接拒贷,银行工作人员委婉告诉他:“您有多笔逾期记录,且存在被起诉风险,征信严重不良。”
小李懵了:“都过去四年了,怎么还记着?”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其中一家平台居然在2023年提起了民事诉讼,法院已经判决他偿还本金+利息+违约金,共计21万元。
更惨的是,他名下的一张银行卡被冻结,工资卡也被限制使用。
他这才意识到:原来,欠债不会“自动清零”,时间也不是“免死金牌”。
为什么逾期四年仍被追责?
很多人误以为:“网贷逾期超过三年,就过了诉讼时效,平台不能告我了。”
大错特错!
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规定,普通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但关键在于——这个三年是从“你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什么意思?
如果平台在这四年中持续催收、发短信、打电话、发律师函,甚至你曾部分还款或承认债务,诉讼时效就会重新计算!
在小李的案例中,平台每年都有催收记录,小李也曾通过第三方平台尝试协商还款,这就构成了“时效中断”,诉讼时效重新起算,平台完全有权起诉。
即使平台没有起诉,债务也不会消失。
征信记录会保留五年(从还清之日起计算),而未还清的逾期记录会一直存在,直接影响贷款、出行、就业甚至子女教育。
你以为的“躲”,其实是“坑”自己
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会把债权打包转让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公司手段五花八门,甚至可能涉及骚扰、恐吓、爆通讯录等违法行为。
小李就曾接到过自称“法务部”的电话,威胁要上门贴告示、去他单位闹事,虽然这些行为违法,但精神压力和社交名誉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你以为的“沉默”,在法律上叫“逃避责任”;你以为的“时间冲淡一切”,在征信系统里叫“持续不良记录”。
给正在逾期或准备“躺平”的你几点建议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境,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
- 不要幻想“拖过三年就安全”——诉讼时效可中断,平台随时能起诉。
- 不要完全失联——失联会加重平台认定你“恶意逃废债”,可能影响更严重。
- 主动协商,争取分期或减免——很多平台愿意和解,尤其是你有还款意愿时。
-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短信、通话录音、还款凭证,关键时刻能自证清白。
- 优先处理已被起诉或可能被起诉的债务——避免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面对,而不是逃避。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网贷逾期四年,并不意味着“安全落地”,反而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小李的案例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躺平族”的缩影。
债务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只会因为忽视而滚雪球。
法律不会因为你“忘了”,就帮你“抹掉”。
真正的解脱,不是逃避催收电话,而是直面问题,主动协商,重建信用。
哪怕现在很难,也请记住:
每还一笔,都是在为未来的自由铺路。
别让今天的沉默,成为明天的枷锁。
如果你也在经历类似困境,不妨现在就打个电话,和平台谈一次。
迈出第一步,黑暗就有了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